网络营销的老板痛苦,成为互联网巨头公司的销售高管前,我亲历了3次管理上的顿悟

2022-02-04 13:11:58 推广营销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有些人有很高的起点,所在的公司有很完善的培训机制网络营销的老板痛苦。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林圣武是网易、爱奇艺PPS、芒果TV三大互联网巨头的销售高管。身份光鲜亮丽,然而在此之前,他经历了一段漫长

有些人有很高的起点,所在的公司有很完善的培训机制网络营销的老板痛苦。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

网络营销的老板痛苦,成为互联网巨头公司的销售高管前,我亲历了3次管理上的顿悟

林圣武是网易、爱奇艺PPS、芒果TV三大互联网巨头的销售高管。

身份光鲜亮丽,然而在此之前,他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摸索销售管理的道路。

看过很多书,也死磕过很多文章,而真正让他领会,并从概念落到实践上的顿悟,是在3次饭局上。

第一次,发生在杭州

我去杭州出差,置办了一些明前龙井,便带着找了一个阿里的老HR朋友喝茶,跟她聊聊近况。

那期间,恰逢我从上海调任负责华北的大区。华北大区的团队是公司历来比较弱,我上任近两个月来处理了各种的管理流程,组织了10多场的培训工作,渐渐感觉正在把一个比较弱的团队变强,所以聊起来的时候颇为自豪。

朋友问我具体都做了哪些事情。

我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我刚就任的时候,团队销售之间抢客户冲突事情非常多,我上任的第一天就碰到两次。

第一周里面这种事情又反复发生了很多次,我就把所有的销售集中在一起,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来讨论这种情况,把大家共同认可的判定标准给讨论出来,然后让所有人在上面签字。后续再发生对应的抢客户的情况,每个销售就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判定。规则里面,所有人认为排名第一的,权重最大的就是客户指定。不管其他的销售怎么拿到需求,怎么体现他的工作量。只要客户指定另一个销售来负责,那么这个单子就给另一个销售。

这个规则有没有用?其实让我动用到这个规则的次数很少,它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在于,挑明这个规则本身的动作:

一来,销售就知道做客户的时候应该往哪几个维度去做,这样也使得每个人的工作更扎实,让自己的客户更不容易被抢走。

二来,大家根据这个规则,在让我最终裁判之前,自己会先掂量着按照这一套规则,他们能不能得到有力的判罚,或者自己小组内部之间做一个协商,避免自己输掉。

最后执行时候,真正需要我做裁判的机会就很少了。

我还做了什么事情呢。我到岗的时候先给每个成员都聊了一圈,那时候他们普遍跟我反映两个事情,一个事情是需要加强培训;另一个事情就是需要针对华北大区有一些政策上的照顾。

政策事情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而对于前者的要求,我马上就开展了。

我每一周都会邀请不同的部门过来给销售进行产品专业培训,每一个月我会亲自组织销售团队的技能培训。

培训什么?

我们公司的员工培训制度不是很完善,不存在专门负责培训的部门跟资料,所以很多培训资料我便自己亲自撰写了。我们在培训会上探讨了包括:“第1次拜访客户应该如何进行”、“如何跟公司申请特殊销售政策”、“项目执行出问题,客户电话你要求撤单怎么办”、“客户要你给个最低价怎么处理”、“如何争取平行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如何组织高层见面会。”等等。其实就是针对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团队讨论,以及经验分享。

我说,我在做的所有事情都围绕着把这个团队打造成更加专业的一个团队,而我的做法就是把我所会的都教给他们。我自己是从一线销售做上来,而且在我的职业生涯里面,我基本上都是公司的Top sales,我的晋升速度也很快;所以我大概了解。一个什么样的销售可以做的比较好的签单,可以得到公司其他部门的认可,可以得到领导的赏识。

至于我为什么要亲力亲为做培训的事情?我有个很淳朴的想法,我一个人精力也好,时间也好,都是有限的,我一个人去跑客户,不如有20个我去跑客户,哪怕这20个人都只能做到我一半,那么也有10个我,总比自己高效。既然公司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而这个事情总要有人开始,自然而然我便担起这个责任。

亲自抓培训的另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培训的整体效果不错,团队的销售们也都知道我是一心为他们着想,所以即便我新接管,整个团队也信任我,比较团结。

讲完这些事情,我还挺得意自己这一个多月来的做法。只见我的朋友缓缓地说:哦,其实你有自己的SOP啊。

这是我第1次听到SOP,当时内心还经历了一个小挣扎,自己要不要不懂装懂,偷偷百度一下。坦白不知道这个词后,朋友解释了一下,我自己也查了一下。简而言之,就是“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引用到“销售操作流程”的事情上来,就可以简单的拆解为:

寻找客户-拜访客户-拿需求-准备方案-提案-深度跟进-谈判-签单-执行-结案

而根据这个“销售的过程”,拆解出每一个步骤,看每一个步骤目前的团队存在什么样的短板,然后加以解决。(培训人员、建立机制等等)

我第一次的顿悟,就是在听到SOP含义的这一瞬间。

因为,我恍然大悟自己在做的所有事情,我培训他们的所有的相关的问题,都是围绕着SOP流程来开展的,只是我当时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无意识的,没有意识到其实有一套标准的体系在里面。

具体什么意思呢?

比如,作为一个销售他想要签单,他需要了解客户在哪里,学会找客户,学会第1次拜访客户,学会拿到客户需求,学会把握对应的方案需要跟进谈判,落实下单需要懂得后续的执行。而这一系列都是作为一个销售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中的某个环节。

那我们作为领导者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针对销售的标准化流程里面,看看目前的销售有哪些短板,我们就通过日常沟通或者培训把它纠正过来;或者我们加强管理与监督,设置不同的指标进行过程监控。同时,在这一整套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里面,我们也可以去看到每一个销售的优势所在,这样就可以安排不同的销售攻克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类型的客户。

之前的话,我没有这一套体系思维的指导,所以基本上是日常想到什么,就把它记录下来进行对应的培训。但是意识到这一套标准流程体系,把这一套标准的体系建立起来以后,我们就可以把所有应该培训的事情一一落实,不会产生遗漏。

这就是是否主动意识到一套标准流程的重大差别。(人们常说的思维模型,意义也正在于此)

不仅仅是培训,我们还可以把这一套思维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指导一线的销售,提醒他们在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需要把控的重点的事情是什么?从而真正起到一个管理者的管理职能作用。

以“销售操作流程”为基础,进行延展的思考,我可以在源头招聘销售的环节,就进行标准化的流程构建。

于是,后来我又跟几个组的总监共同提炼了面试的标准化流程,确保我们招进来的人有一套标准评估体系,而且是最符合我们团队需求的。这样,从招人开始到销售培训,从而形成一套标准的管理工作方案。

后续,我还针对这个体系的做了一系列的补充。其中便包括在团队中构建员工、总监共同组成的日常事务的“决策委员会”。通过公开选举,在“决策委员会”中引入公认优秀的一线的新老员工,提前为团队选择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实现未来管理层的人才储备。

按照这个思路执行了几个月后,销售团队的风貌开始有了变化,销售慢慢意识到各自的短板,并愿意拿出来一起讨论解决方案。而“决策委员会”的运作,也在各项政策出台之前,因为有了新老员工不同代表的讨论,而更加符合实际,也推动了团队内部一同分摊共同奋斗的风气形成。

这便是我第一次顿悟之后的一些变化,在忙碌的工作节奏中,我坚信按照这样的思路运作下去,收获只是时间问题,直到我有了第二次的顿悟。

第二次,发生在茶馆与酒吧

第二次算是间接顿悟。

分别是腾讯市场部的朋友、头条销售部朋友,以及去哪儿产品部的朋友喝茶喝酒聊天,他们都不约而同跟我提到一个管理工具,OKR。

这次我没有犹豫,直接就问了什么是OKR。

去哪儿产品部的朋友说,OKR那就是领导定一个大方向的目标,然后我们把它拆到每一个细项里面,细化到可以考核的指标中去,然后每周每月进行复盘。

腾讯市场部的朋友说,OKR就是要制定一个你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然后每个人去想它的解决方案,把要做哪些事情进行拆解,再定期复盘。

头条销售部的朋友说,OKR就是每周要交一个表格,这个表格上规定了你每周要做的事情。以及回顾一下上周你做的事情的进展情况与完成度,同时今日头条是双月复盘,就是比季度盘点早一个月进行,留出修正的时间。

同一个事情呢,他们是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所以我就去查了一下这套工具,还参照着看了一本书《OKR工作法》。

OKR就是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就是最终的目标(Objective),KR就是关键步骤的结果(Key Results)。

举个例子,你的目标O是:今年的产品要实现3000万的用户,那么你分析这3000万用户是通过3个渠道来进行的,那么每个渠道多少量就是对应的KR,还有你的产品要实现什么样的标准,也是对应的KR。再比如,你今年的目标O是要成为一个顶级的销售。那么你的Key Results里面至少应该包括签单量、客户数量等等。

简而言之,拆解目标,把一个大目标,拆成多个小目标,然后定期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

刚看这套工具,我发现其实跟彼得德鲁克的管理逻辑很像,后来一查就发现他们还真是有渊源。英特尔领袖格鲁夫创立的OKR,思想源头是德鲁克名著《管理的实践》中的“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思想与方法。

英特尔的格鲁夫,大家都知道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他跟CEO摩尔两个人在办公室坐着聊,假如公司把我们两个人开除了,你觉得新来的CEO会做什么事情。他们两个自己盘算说,那他肯定是关闭存储器业务,集中精力来做芯片业务。然后他们相视一笑,说,那为什么我们不自己来做这个事情?

我了解格鲁夫,是因为看过他的自传《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当时还学会了10倍速增长的一种思考模型。此为后话。

对我而言的顿悟在于:OKR的管理方式,就对我的第一阶段SOP的管理方式设定了一个明确的长期与短期目标。

随时提醒我,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应该为了最终目标而服务。而这个最终目标就是: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完成业绩指标。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它的范畴就要比原本的打造一个优秀的个体要更广一些,而且它强调要设置不同的指标,进行数字化。

通过OKR可以指导我们,为了长远的目标,我们需要达到几个关键的指标;而为了达成这几个关键的指标,需要我们这一周做哪些事情,下一周做哪些事情;此外,只要这些事情不能促进这些关键指标完成,我们就应该花最少的精力或者根本不要花精力。这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安排重要性的衡量标准,去做那些可以最大化促成我们最终目标的事情。

巴菲特曾经给弗林特介绍过确定优先次序的三步走策略,我希望你现在就能尝试一下,以便真正理解这个信息:

首先,巴菲特让弗林特在一张纸上写下他的前25个目标。现在,你就把你的目标写下来。

接着,他让他选出前5个。到目前为止,没什么特别的。

最后,他让弗林特把那20个他没有选中的目标放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的清单上。在第三步,你会看到巴菲特在排定优先级上面的天才之处。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人只会专注于前5个目标,然后间歇性在其余的目标上投入精力。但巴菲特没有。他建议弗林特:“不管怎样,这些事情都不应该引起你的注意,除非你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前5个目标。”

在领会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盘点自己的日常工作,重新排序,并把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安排进行程中。同时,我给“销售操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加上了参考指标,并且要求销售制定出自己的OKR拆解,每一周的例会上去盘点当周的完成情况。

如果说SOP的管理方式,让整个销售过程更成体系,那么OKR的方式则让这个体系有了详细计划,以及衡量指标。

我们得以不再主观地判断一个事情的进展,而是设定关键指标数值,观察每一周的进展,也让所有的销售明白努力的方向,从而最大化利用自己的时间。

比如跟进某个订单的情况,按照SOP的流程,他可能进行到了提案阶段,并且停留在这个阶段几周的时间;但是按照OKR的盘点,它需要在每周里面去判断成功率的变化,去仔细思考本周与下周围绕这个指标需要落实的事情。而不是在忙碌中把这些事情遗忘掉。

数字不会说谎,当我们每周用OKR的方式来过各项指标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做完这些事情以后,我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管理的真谛。我给自己一直敬佩的前老板汇报了近期在管理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上述具体的操作方式,语气中又带着洋洋自得说:“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管理真谛。”

发出去没多久他就给我回复了一句话:“你这个思想很危险啊,我们见面聊。”

于是有了我的第三次的顿悟。

第3次,发生在车库

听完老板的回复,不久我就安排飞过去找他了。我们相约在他的摩托车车库见面,斟上茶水,便开始请教。

他说,你这样啊,就把人给管死了。

领导要做的事情无非是两个:人跟钱。找到合适的人,然后给他们搭配对应的分配制度,在顶层架构上设计好你就不用再担心细节了。

比如,你看当初我成立销售部门的支持部门——整合营销部。我做了什么事情呢?我直接让整个营销部的奖金跟销售总签约额挂钩,这样你们之前存在的所有的问题,两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就都变成可协调的内部矛盾了,因为你们的目标是一致了。

说到这位这个老板,想起来一个事。他当时被新任命为我们部门的副总裁,当年成立整合营销部的时候,我还是公司的Top sales。下午接到领导电话说副总裁要找我谈话。我问大概是什么事情,领导告诉我说,可能想让你过去整合营销部门,管策划的工作。在飞机上我就想这还谈什么呀?我肯定不会去的,让一个Top sales去管策划,真的是不知道他怎么想。

到那边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00多了,他拉着我们一起吃宵夜,期间就说了2点:

1)我来负责这个团队的话,需要我出马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客户的高层了,而且是全国最顶级的客户的高层,这个可以迅速累积我的客户资源。

2)在收入上,这个部门将会拿全国总签约额的对应提成点作为奖金,其实也是提成制度,而且不低于我之前的收入。

听到这2条,我们便举杯达成了共识。

关于“人”的部分好理解,来的路上我也猜到了他想要提的是这个。但是制度设计的方面我提了一个问题:比如公司的提成政策其实不是由我一个大区来制定的,那在我的岗位上是不是就不存在去考虑这个问题。

他说不是的,你在团队管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什么东西需要去鼓励,有什么东西需要去制止,那你就要对应的配套的分钱方式,而这个分钱的方式需要你跟公司去申请把它明确出来。公司看的是总成本,你可以在对应的支出范围上做一个二次分配,就是你大区总的权限。

恍然大悟,很多事情可以二次分配,关键看你自己的胆识。是要延袭旧规,还是不破不立创立自己的规则,都在其中。

寻找最优秀的人,培养最优秀的人,做好顶层的制度设计,再针对这个制度设计对应的奖金分配作为激励机制,那么很多事情就可以往正确的方向去自然推进。一个好的激励机制的设置,可以发挥人的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

如果当时问我管理的最高领悟是什么,那就是以人为基础,设计组织体系来激励人才。

多年之后,我才看到安迪格鲁夫的《写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不禁哑然。他的四个章节分别写着:

1、对生产有个全貌的了解,知道限制步骤与流程优化可能性;

2、对过程设置指标,并构建监督机制;

3、设置管理的层级与架构;

4、人才的激励与绩效评估体系。

如今看来,格鲁夫的第一步就是构建SOP的过程,第二步、第三步就是管理OKR的过程,第四步就是我领导所提的人与制度的事情。

感叹,殊途同归。

说到“人”,在此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为领导,要不要做到对所有人一碗水端平?

在我最开始管理一个片区团队的时候,有2个领导给了我不同的建议。

一个说,当领导最重要的是公平,是一碗水端平。

一个说,当领导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核心的一撮人跟着你,你才能指挥得动大部队。

对这个问题的持续思考,才有了我的第四次顿悟。

第四次,无心插柳

回到第一次顿悟的对话场景,临末我问了朋友一个问题:

在你几十年的职业生涯见过的那么多人中,你觉得销售发展的尽头是什么,有什么人给你影响深刻。

她说:倒是有一个人,原本阿里中供铁军的“干嘉伟”。

干嘉伟,前阿里巴巴销售副总裁,后来担任过美团COO,现在是高瓴资本合伙人。无独有偶,他在《借假修真,美团运营管理心得》提出管理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最原始的管理,相当于差不多没有管理或者自发的一些管理。

第二个层次,引入了相对比较科学一点的管理方法,属于现代企业管理。比如说KPI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等。

第三个层次,引入了比较好的、比较完善的过程管理。把业务逻辑进行分解梳理,然后通过管理系统去把各个关键的过程指标给抓起来,通过对过程的管控实现对结果的可控。

第四个层次,就是培养人或者叫做借假修真。什么是假?我们讲的结果也好、过程指标也好,这些数字某种程度上都是假的。那什么是真?人才和组织的发展提升,才是真。换句话说,过程指标、结果指标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这些让不靠谱的人靠谱起来,让他变成我,去培养、去复制你自己。从表面上来看,其实看不出差别,大家管理都在做这些,都在看指标、看数据,但事实上我们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

相信你看了前面的管理实践三部曲,可以很好理解他所提的前三个层次。对于第四个“人的培养”的层次,我是分了几个过程逐步理解的。

在此之前,我们先总结下《管理三部曲》的思路,在“人”的培养上,我的老板认为,要选拔与培育人才,并通过设置激励方式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格鲁夫则认为一方面是激励方式,一方面是通过做好绩效评估来帮助员工成长的;干嘉伟则认为,马云教会了他“借假修真”的奥妙,即可以通过教导下属过程管理的逻辑,来形成下属的思考逻辑,从而把他变成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格鲁夫也提过,让员工准备一份正式的报告,员工在准备的过程就是他们自我思考与理清工作思路的时候)

其实,他们三个人讲的是同一个事情——仁者爱人,发自内心地希望员工成长。

为了更好说明这个微妙的共同点,我说一下我的实践过程。

最开始,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还是我自发地去精心筹备员工培训课程时体会到的。员工们对此的反馈,让我有一种强大的感受:那就是当你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的成长去竭尽所能地教导他们时,他们会感知到,会尊重你为他们的职场导师,并认真听从。

销售是一个戒心很强的工作,毕竟销售手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各自的客户信息。销售会害怕公司拿走他们的客户,有时候也会隐瞒自己的订单情况,这都很常见。但是一旦销售认同你在真心帮助他们,一切的戒备都会烟消云散,大家就会坦诚,共同面对问题想方设法达成目标。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氛围,我想也是所有销售领导希望的局面。而过程管理的数据指标的构建,如果缺少了这一种信任,那么就会退化成冷冰冰的表格管理,你很难体会到群策群力的团队作战的感觉。

随后,在尝试过程管理与OKR管理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其实是在教导他们一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我跟他们分享过程管理的思路,让他们可以明白如何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庖丁解牛。我跟他们说,OKR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也可以成为你们每个人的个人管理工具,我不希望你们仅仅为了我而工作,为了公司而工作,而是为了自己而工作,让自己每一天都比以前好一点;与此同时,我会告诉你们高标准是什么样的,也希望你们能做到这样的高标准,因为有人可以,你应该也可以。

期间,是一位新入职不久的下属30岁生日,我组了个饭局。饭局上,我提议,每个人作为旁观者给他一个建议作为礼物。大家都真诚地给了他很多建议,有业务开拓的,工作方式的,说法方式的,情感及个人发展的,每个人都认真思考给出自己的礼物。

轮到我的时候,我说,我近几个月来我在读《孟子》,渐渐明白王阳明的“我心光明”。一言以蔽之,就是其实我们内心深处知道一个事情怎么做才对,只是有时候胆怯了,有时候有贪欲了,有时候懒惰了,但其实我们都知道最好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在场的每个人,都给了你他们能想到的最好建议,你要做的不是不假思索统统吸纳,而是遵从自己内心那个“完美的自己”的模样,想想自己要做什么才能让自己配得上心中那个“完美的自己”,才能让自己更接近心中那个“完美的自己”,才能让自己成为心中那个“完美的自己”。

其实我们给别人建议的过程,也是自己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想到什么才是自己心中完美的领导者。在我心中,完美的管理者,不是管理,而是领导;不是因为职务,而是因为人格魅力。我想,这一点也是驱动我不停地去做为员工发展的这些事情的原因。

我在读《孟子》的过程,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让孟子拥有那么强大的人格魅力,拥有如此之多的弟子追随。

我跟人提及在读《孟子》,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之前也会觉得不可思议,总觉得这些书籍掉书袋,弄一些名言警句。后来粗粗读来,发现其实这本书就是“君子养成手册”。将各种为人处事的准则也好,范例也好统统拿出来讨论,教导各位作为圣人作为君子,都应该如何处事。而在这其中,我感受最深的莫过四个字:仁者无敌。

最后,我发现很多事情,阴谋可以实现,阳谋也可以实现,但阴谋远不如阳谋。

为什么突然有这个领悟?很多时候,很多下属会找我来聊,公司的一些领导跟他们讲的事情,与他们从别的渠道听到的完全不一样。领导可能对他们用了一些管理手段,也不太光明磊落。我渐渐发觉职场手段,职场阴谋这些都是会有败露的一天,而等到事情败露了这一天也是这个人的品格破产的那天,除非我们做的都是一锤子的买卖。

所以我想既然这件事情早晚会败露,别人也不都是傻子,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用这些职场的手段?我们为什么不用职场的阳谋?堂堂正正的来做一些事情呢。

什么是阳谋?仁者之心是阳谋,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阳谋。

1、对于领导者而言,设计制度的时候要怀有仁爱之心,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也要怀有仁爱之心。

而在职场的最大仁爱之心是什么:教会他们你会的(技能的,价值观的),最大程度帮他们赚钱。把你会的,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按照过程管理的体系去指出每个人可以改进的地方,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在能力上、收入上,成为你或者超越你,这就是管理者的仁义。每年年底在奖金的划分上,我能做到的就是不让自己的奖金最多,而是让那些绩效为A+的员工奖金多过于我,我甚至会庆幸他们可以做到这一点。

而当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是真心实意的为下属去着想。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么痛苦,到最后他们都会了解,并且成为你忠实的支持者。这就是我理解的“仁者无敌”。

2、对一家公司而言便,仁义便是指明每个员工未来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孟子》里面记载了一个这样的事情:墨家有人要去劝战,孟子问他,打算如何止战。墨家人说:晓以利弊。孟子说,那么你的出发点就错了。一个君主看利弊,那么士大夫就会看利弊,接着百姓就会看利弊;人人都看利弊,那么这个国家其实就不足以成为一个整体。

所以孔孟的仁义,其实是从制度的源头设计上解决了国家管理的问题。

前一阵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实操,里面提到个人价值观不等同于企业价值观,但我打内心深处,希望每个人的企业价值观能够与个人价值观一致。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不完美,但是至少需要知道什么是内心的声音,什么是内心深处“完美的自己”。

总之,领导所教导的仁义,企业所推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其本质都是阳谋,都是因为仁者无敌。

这便是对于领导第四次的感悟。为什么文章标题是《管理实践三部曲》,因为对于第四次的,我觉得有些从管理变成领导的意味了。

总结一下:

第一阶段:应用SOP对业务进行流程拆解,强化短板,优化过程。

第二阶段:应用OKR管理,设置目标与对应KPI,拆解具体行动。

第三阶段:人才的招聘与培训,构建对应的部门架构与激励机制。

第四阶段:仁者无敌,以此设置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最后,管理实践的补充

此文毕竟是实操,不得不提:仁义之心,培养提携后辈之心,需要明白一个极大的前提: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教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教的。

我们可以参考看几个人对此的答复。

干嘉伟说,大的方法论本身不多,他在美团五年,和大家讲销售管理,就那几个PPT,总共11页。有效的底层方法就那几种,应该十年如一日盯着。(可以搜索《管理ABC——干嘉伟》,查看他的销售管理的11页PPT)

他提到了销售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其中,1、2、4里面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而对于人,他的态度很明确:“用人来做事,用事来培养人”,“用人不皱眉,换人不含糊”,“态度端正的员工才有意愿去提升能力,才值得公司花资源去培养。态度不端正的员工坚决淘汰”,“没有借口,决定后坚决执行”。

孟子也对此有过几次回答:

其一,凭仗着自己是贵族而问,凭仗着贤能而问,凭仗着是长辈而问,凭仗着有功勋功劳而问,凭仗着有老交情而问,这些我一律都不回答。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其二,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对我蛮横无理,那君子一定会自我反省:“一定是我不仁爱、无礼义”,如果自问没有对人不仁爱、无礼义,而蛮横无理者依然如故。君子还是会自我反省:“一定是我对人不忠诚吧。”如果自问没有不忠诚的地方,而蛮横无理者依然如故,君子则会说:’这不过是个狂妄之徒罢了,既然这样,那他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何必计较呢!’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而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毛泽东在三湾改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问大家留下来是不是自愿的,不是自愿的发放路费遣散。只有确认了同一条心,才确定了党指挥枪的方针,才有了后来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所有的建设有一个前提,就是齐心。

无独有偶,毛泽东将长征期间与张国焘的斗争形容为自己“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在北上与南下的路线之争背后,是对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汇合后的统一领导权之争。僵持不下之时,毛泽东单独率部队开拔北上,红四方面军则回过头追赶,把毛泽东带走的红四干部又全部追回来了。这时,毛泽东十分冷静,对围观的四方面军干部说:你们实在要南下也可以,相信以后总会有重新会合的机会。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现在愿意北上的跟党中央走,愿意跟张国焘的可以回去。以后我们还会在一起的。”

这个时刻,张国焘拥有九万部下,毛泽东手里只有一万人。这就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但他还是坚持只留下思想统一的人。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为此,制度要公平,但是对人不能公平,一个团队的执行力建立在成员的态度一致性上,对于态度不端正的人,要从制度上给予公平的机会,如果屡教不改则坚决予以淘汰。(事实上,让一个人改观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情,困难的程度往往要大于重现招人)

至此,我想读者应该明白了上面提到的问题的答案:“作为领导,要不要做到对所有人一碗水端平?”

先给他们每个人一碗水,然后把洒出水的人换掉。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