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注解

2022-02-04 08:42:02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温馨提示:点击右上方“关注”,可随时分享到本号精彩内容中庸原文。《中庸》介绍:《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

温馨提示:点击右上方“关注”,可随时分享到本号精彩内容中庸原文

中庸原文,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注解

中庸原文,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注解

中庸原文,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注解

《中庸》介绍:《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既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原文,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注解

中庸原文,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注解

《中庸》(第二章) 原文及注解:【原文】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论语 · 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欢迎转发、留言、点赞,以及添加关注,阅览本号的其它作品。

中国的中庸之道,是不是最伟大的哲学?

中庸之道,不是哲学,而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哲学是以概念的范畴的逻辑来构建与解释世界。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原文,国学经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注解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还是天人合一。《中庸》一书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但是,没有人解释,为什么“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为什么“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只有论点,没有论据,更没有论证方法。中国的诸子百家,全是这个德性。

年轻时,在教授的指导下学习诸子百家,感觉高深莫测,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以及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了解,感觉所谓的诸子百家,只不过是通过含糊不清的理论,来诠释治国之术和生存之道。

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在强大的君权面前均无力反抗,因为诸子百家的共同之处就是承认、维护君权的合法性。所谓百家争鸣,一定程度上不过是百家争宠罢了。

中庸之道也好,以柔克刚也罢,不过是无助百姓苟且偷生的权宜之计。但是,随着君权的越来越强大,百姓的尊严愈发得不到保障,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总归还是梦。要在这几千年的“吃人”的历史中生存下来,中庸之道的权宜之计成为一代一代的护身符,最终固化成为了“智慧”,升格为“真理”。

中国人活得太压抑了,从来不敢尽情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不压抑自己,很可能就被剥夺生存的机会。如果有一天,中国人不再把“中庸之道”当作处世的智慧,那就意味着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已迎来了新的生命。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