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包括哪些地方,详解辽东——朝鲜半岛的地缘结构

2022-02-03 14:31:46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 [第110节] 作者辽东半岛包括哪些地方:温骏轩长篇连载,每周更新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分割朝鲜半岛与东北平原的主要山脉——长白山脉的地理结构。对于一条山脉来说,古人往往会将自己

辽东半岛包括哪些地方,详解辽东——朝鲜半岛的地缘结构

辽东半岛包括哪些地方,详解辽东——朝鲜半岛的地缘结构

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 [第110节]

辽东半岛包括哪些地方,详解辽东——朝鲜半岛的地缘结构

辽东半岛包括哪些地方,详解辽东——朝鲜半岛的地缘结构

作者辽东半岛包括哪些地方:温骏轩

辽东半岛包括哪些地方,详解辽东——朝鲜半岛的地缘结构

辽东半岛包括哪些地方,详解辽东——朝鲜半岛的地缘结构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辽东半岛包括哪些地方,详解辽东——朝鲜半岛的地缘结构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分割朝鲜半岛与东北平原的主要山脉——长白山脉的地理结构。对于一条山脉来说,古人往往会将自己视角所及的某一段单独命名。而基于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我们会发现,这些有着繁杂名称,相互之间有连续关系的山体,其实都是一组大的山脉的组成部分。

而位于其中的主脉往往会向四周辐射出一些,看似单独存在的山体。我们现在所说的“山脉”,往往只是主脉,而那些延伸的山体,在正式的文件中往往还是有单独的名称。

比如中条山脉、五台山脉、恒山山脉其实都是太行山主脉向不同方向的延伸。就太行山的情况而言,如果不包含这些支脉的话,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太行山脉;而如果包含这些支脉的话,就属于“广义的”太行山脉。而我们接下来所要分析的长白山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如果广义的角度来看,“长白山脉”是横亘在整个东北地区东北部的山地的合称。其实北部直抵三江平原(最北的山地为“完达山”),南部则贯穿辽东半岛,与渤海相接(最南的山体为“千山山脉”)。

由于长白山脉很好的庇护了东北平原的东部边境,因此很多时候它往往被认为是东北平原与朝鲜半岛的地理分割线。而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长白山脉主脉在向南伸展至现在的中朝边境中部时,并没有单纯的向西南方向的辽东半岛延伸,而是同时也向东南方向朝鲜半岛延伸。

也就是说,朝鲜半岛北部的山体,与长白山脉可以被看作一个整体。而当我们抛开政治因素,将视角扩展到朝鲜半岛时,这片覆盖整东亚大陆东北角的山地,整体上呈现为一个“人”字形,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山地,是它的两个分支。

其实如果从高度上来判定这片山地的主脉在哪,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盖马高原为核心的朝鲜北部山体,比中国境内的山体(平均海拔800米),更有资格成为整片山地的脊梁。这也许会让某些朋友感到不爽,但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看,低海拔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生存空间。而朝鲜半岛东北部过高的海拔,使得整个朝鲜半岛北部的可耕种土地严重不足。这也成为了现在朝鲜面临粮食危机的主要地理原因。

也正是因为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山体过高,密度过大,使得在古典时期,即使是从松嫩平原出发的渔猎民族,在对朝鲜半岛展开渗透时,绕经辽河平原,再越过海拔较低的辽东丘陵,从鸭绿江下游渡江的路线,都是最为可行的路线。

而对于从南线华北平原出发的华夏农耕民族而言,就更没有理由去碰朝鲜半岛东北部那些高山了。沿下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南缘的沿海走廊,进入朝鲜半岛的西部低地的路线,除了地势平缓以外,亦不会在气候上让这些来自华北平原的族群感到不适(华北平原北部、辽东半岛南部、朝鲜半岛西北部处在同一纬度区间,并且海拔一致)。

如果朝鲜半岛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与整个中央之国对抗。也许双方现在的地缘分割线会建立在长白山主脉——辽东丘陵(千山山脉为主脉)一线之上。问题是以朝鲜半岛的战略纵深而言,他们甚至无力与东北平原的渔猎民族单独对抗。

因此在历史上我们会看到,基本上看不到,以朝鲜半岛为起点,向东北平原渗透的案例。除非他们能够从海路与东亚大陆上的华夏族达成联盟。这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高句丽”。如果从地缘的角度看,高句丽其实是典型的,由东北渔猎民族升级而来的政权。

由于燕山山脉的阻隔,华夏民族对于下辽河平原的控制一直是不稳定的。或者说下辽河平原的控制权一直是在东北渔猎民族和华夏农耕民族的手中交替。其中最近的例子就是明末后金政权,与明朝中央政府在此进行的激烈博弈。

高句丽政权是最早成功进入下辽河平原的东北渔猎民族。当然,这个“最早”是相对的,因为在华夏民族进入下辽河平原之前,这里本来就是属于渔猎民族的领地。只不过高句丽族在与下辽河平原的华夏族(战国直至汉唐)不断接触中,率先从华夏民族身上吸收了先进的经验(包括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在诸东北渔猎民族中脱颖而出,以国家的形式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之上。从这个意义上看,高句丽实际上是整个东北渔猎民族的代表,和中山国的诞生过程具有相似性。

以高句丽为代表的东北渔猎民族,在占据了下辽河平原之后,最有诱惑的选择当然是越过燕山山脉,进入华北平原。只不过以东北平原的地缘潜力,是很难直接与整个中央之国的核心地区相对抗的。因此在做到这一步后,东北渔猎民族政权所做的,往往是先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势力范围。

基于实力的对比,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往往是采用联盟的方式,而对于狭长的朝鲜半岛,武力征服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如果能够将蒙古高原、东北平原、朝鲜半岛这三块地缘势力整合好,这些北方边缘民族就拥有了和华夏民族平等对抗的能力。基于这种计算方式,熟悉历史的朋友可以在历史上找寻到很多案例。其中很多已经渗透至了华北平原,而最为成功的,当然还是努尔哈赤所建立的满洲政权了。

需要说明一点,东北渔猎民族在占据了“下辽河平原”这个枢纽地区之后,并不一定会去改变这一地区的农业属性。因此农业生产激发的地缘潜力,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因此下辽河平原不仅会成为南进的桥头堡,也会为渔猎政权们提供主要的粮食来源,并使得渔猎政权有实力按照华夏民族的组织形式稳定下来。这点与华夏民族如果想在对蒙古高原的战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先占据几个能够成为优良牧场的地理单元(比如河套),有异曲同工的道理。

当然,无论是渔猎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都清楚,即使占据了下辽河平原,也还是无法与整个中央之国的核心区相对抗,他们所拥有的优势,在于他们本身的生产方式,能够提供比农耕民族素质和比例更高的军事力量。因此就组织结构而言,这些马上民族更愿意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控制足够数量的农业人口,以为他们经营这些耕地(从华夏民族掠夺人口,很大程度就是为此)。

就象古典时期末期的满洲政权,一方面通过围猎等准军事行动保持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则通过行政手段禁止旗人从事农业生产。清朝作为“封建”制度下的顶峰之作,无论是在控制中央之国行政方式上,还是扬长避短,稳固满洲政权的统治地位上,都有足够长的历史作为参考。

从高句丽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对中央之国构成实质性威胁。因为在他长达700年的历史中,一直在为融合朝鲜半岛而努力,并且未能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达成真正的联盟。

而他之所以在历史上拥有这么大的名气,除了现在朝鲜半岛上的族群,希望攀附上这个与其地缘属性有明显区别的族群以外,更在于他是第一个统一了整个东北平原地缘力量的政权,并以此为基础,占据了下辽河平原这个枢纽地区。

而在此之前,华夏民族已经凭借强大的地缘势力,将势力渗透入下辽河原,乃至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战国后期至东汉末年)。在此之后,华夏民族除了要应对来自蒙古高原的地缘压力,也要重视来自东北平原的攻击了。

在燕人率先成为进入下辽河平原的华夏族以后,辽东半岛的丘陵地带很自然的也成为了燕人的控制区。不过辽东半岛以丘陵地形为主,沿海地区又受到海浸困扰。因此燕人在越过辽东半岛之后,更希望能够向朝鲜半岛渗入。虽然朝鲜半岛的东北部为山地密集区,但地势向南延伸到朝鲜半岛的西部,也就是黄海之滨时,已经趋于平缓了。在那些发源于东北部山地的河流共同努力下,那些低缓的丘陵之间已经填充出成片的冲积平原了。而这其中,大同江的作用是最大的。

如果要为现在的朝鲜找一条母亲河,那就是大同江了。能够成为母亲河的必要条件就是,它的下游地区可以提供足够面积的冲积平原,而这片平原在它所处的地缘单位中居于核心地位。从这点上看,大同江是最有能力成为朝鲜半岛北部的母亲河的。

如果我们去观察朝鲜半岛北部的轮廓就会发现,它的西侧靠近黄海的这一面,有一个三角形的凸起。构成这个三角地带的骨架的是那些从东北山地漫延过来的丘陵,而填充于其间的平原,则主要是大同江水系的作用了。

这个整体呈三角形的平原——丘陵地带,成为了朝鲜半岛北部最具地缘潜力的地区,也当然的成为了这半岛北部的地缘核心。因此燕人如果想在朝鲜半岛有所作为的话,战略目标就是占据这个地缘核心区。

至于说东北部的那些山地,并不能激起农耕民族的兴趣。在古典时期,如果你占据了一个地区的核心平原,也可以被认为是控制了周边的山地。虽然这些平原政权甚至不会有兴趣向那里象征性的派驻官吏(除非有交通要道),而如果生活在山地之中的边缘民族,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话,他们往往也可以接受这种名义上的领导,毕竟很多生活必须品,需要与平原地区的居民进行交换。

基于上述理由,如果中原政权控制了整个大同江下游地区,那些历史地图的作者,也可以按照他们所想的那样,将整个朝鲜半岛北部划为某个朝代的国土。虽然以现在的国境规则,去定义古典时期的复杂地缘关系,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对于大同江下游所处的这片三角地带,并非只有现在的我们才会知晓它的重要性。事实上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它一直是半岛北部的地缘核心。而在这期间,到达此地的族群,都选择了在这片三角地带的北部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

作出这个选择,一是因为大同江干流在这片三角地带的北部(南部是以载宁江为主大同江支流冲积而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朝鲜半岛的地缘压力主要来源于北方,也就是辽东半岛方向。必须将主要的资源集中在北线,以保有自己的战争潜力。否则无论是华夏族,还是东北渔猎民族,都可能快速突破大同江防线。换句话说以大同江下游地区的的战略纵深,没有可能搞逐级抵抗,必须在第一时间摆出决战的态势。

大同江之侧的这个政治中心,现在叫作“平壤”,也就是朝鲜的首都,因此这片与丘陵相间,面积和平整度甚至还不如“下辽河平原”的地理单元,也被叫作“平壤平原”。事实上“平壤”这个名字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并非为现在的朝鲜所创。

不过在燕人进入朝鲜半岛之时,它的地缘标签是“王险城”。而既然称之为“城”,当然意味着已经有成熟的政权,先于燕人一步盘据于此了。这个政权以及所属的族群,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当年不愿归附周王朝的商族遗民所建立的“箕子朝鲜”。

有很多朋友为周人有那么超前的意识,将燕国封建在华北平原北部感到困惑。而实际上,燕国封建的战略目的,很大程度就是为了防止商人再度进入华北平原。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燕人需要将整个燕山以南地区纳为有己有,并以燕山山脉为天然防线,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足以保证周王朝的地缘安全了。

也正因为此,燕人在将燕山以南整合完毕以后,长期没有北进的想法,直到战国后期迫于南线的地缘压力,希望向燕山以北寻找新的战略纵深时,才开始向燕山以北进行渗透。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当年箕子没有选择以下辽河平原为据点,而是绕过辽东半岛,进入了朝鲜半岛。这当然还是与下辽河平原的敏感位置有关,选择在这样一个枢纽地区立足,即使暂时感受不到华北平原的地缘压力,沿西辽河方向东进的游牧民族,和东北平原腹地的渔猎民族,也不会让他们感到安全的。

因此朝鲜半岛北部的平壤平原,成为了商人安居的世外桃源。箕子和他的子孙们也的确在也安居乐业了数百年之久,直到有一天,燕人出现在了他们的家门口。​

– END –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