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水笔画14的汉字 14画属水的字有哪些

2024-03-11 18:49:03 教育百科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大家在取名字的时候,有的人喜欢把八字命理和汉字的五行属性结合起来,比如八字里缺水就取用五行属性为水的字来平衡。下面为大家整理五行属水笔画为14画的汉字及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家在取名字的时候,有的人喜欢把八字命理和汉字的五行属性结合起来,比如八字里缺水就取用五行属性为水的字来平衡。下面为大家整理五行属水笔画为14画的汉字及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五行属水笔画14的汉字

瑪、赙、潆、碧、弊、幣、僨、颮、孵、鳳、瘋、輔、幖、腐、誨、鲟、綿、豪、澉、漯、複、蔔、酶、骳、僰、緋、滴、膀、滮、嫖、翡、稨、漵、窪、霆、撖、褙、閣、蜱、蜜、僕、骠、鼻、漢、慕、駁、餅、賓、馝、褓、蝂、滎、漪、魃、嘣、谱、瘟、罴、頗、鄱、熊、網、舞、滯、魄、漲、漳、颯、嘌、閩、窨、熏、踅、漩、潇、聞、缥、漂、熙、蜞、漆、漚、魅、摹、麽、麼、膜、鳴、暝、髦、嘧、漉、潍、漏、餉、潋、霁、漸、潢、瘓、漶、滬、滸、鹕、滹、摽、褐、寡、嘏、勱、褊、蜢、蜚、漘、貌、滻、漕、膊、箔、膑、殡、閡、嘛、馒、滿、幔、慢、漫、缦、瞀、艋、撇、演、漾、漁、漬、漱、滲、漤、嘜、鹛、鲞、潴

五行属水笔画14的汉字

五行属水笔画14的汉字解释

解释:瑪读音:mǎ。参见「玛瑙」条。

解释:赙读音:fù。动词 以财物帮助人办丧事。《玉篇.贝部》:「赙,以财助丧也。」唐.柳宗元〈尚书户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间刘氏志文〉:「天子使中谒者临问其家,赙以布帛。」宋.苏轼〈上韩魏公乞葬董传书〉:「轼与之故旧在京师者数人,相与出钱赙其家。」名词 助丧的财物。《左传.隐公三年》:「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式尊遗占,存不愿丰,没无求赡,省讣却赙。」

解释:潆读音:yíng。形容词 水流回旋的样子。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二上.江右游日记》:「水从崖中坠壁下,潆回大石而出。」

解释:碧读音:bì。名词 青绿色的美石。《说文解字.玉部》:「碧,石之青美者。」《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唐.成玄英.疏:「碧,玉也。」形容词 青绿色的。【组词】:「碧草」、「碧波荡漾」。唐.白居易〈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唐.李商隐〈常娥〉诗:「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解释:弊读音:bì。名词 害处、毛病。【组词】:「有利无弊」、「兴利除弊」。《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宋.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名词 欺诈蒙骗、奸伪非法的事。【组词】:「作弊」、「营私舞弊」。《红楼梦.第一四回》:「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形容词 疲困。《文选.诸葛亮.出师表》:「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宋.苏轼〈留侯论〉:「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弊。」动词 败、衰败。《楚辞.屈原.天问》:「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解释:幣读音:bì。名词 有标准价格、可作交易媒介的东西。【组词】:「钱币」、「纸币」、「金币」、「外币」。《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唐.颜师古.注:「凡言币者皆所以通货物,易有无也。故金之与钱,皆名为币也。」名词 财物的总称。《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战国策.秦策五》:「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汉.高诱.注:「币,货财也。」名词 古时以束帛为祭祀或赠送宾客的礼物,称为「币」。后为礼物的泛称。《书经.召诏》:「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汉.孔安国.传:「言我非敢独勤而已,惟恭敬奉其币帛,用供待王,能求天长命。」

解释:僨读音:fèn。动词 倒仆。《左传.隐公三年》:「庚戌,郑伯之车偾于济。」《吕氏春秋.似顺论.慎小》:「明日有人能偾南门之外表者,仕长大夫。」动词 覆败、败坏。《礼记.大学》:「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动词 参见「偾兴」条。

解释:颮读音:páo。名词 具有突起、持续时间仅数分钟(至少两分钟)、风速骤减等特徵的强风。有时亦指整 个强烈的地方性风暴而言,包括风、云、降水、雷及闪电。形容词 风大而急。《文选.班固.答宾戏》:「游说之徒,风飑电激,并起而救之。」其他字义颮读音:biāo。名词 扶摇而上的风。同「飙」。《说文解字.风部》:「飑,古文飙。」

解释:孵读音:fū。动词 鸟类伏卵生雏,虫鱼由产卵到出生幼儿,或指以人工方法使卵内胚胎发育成雏的过程,统称为「孵」。【组词】:「孵化」、「孵育」、「孵卵」。

解释:鳳读音:fèng。名词 参见「凤凰」条。名词 姓。如汉代有凤纲。

解释:瘋读音:fēng。形容词 精神失常的、不正常的。【组词】:「疯子 」、「疯言疯语」。动词 癫狂、神经错乱。《红楼梦.第四二回》:「你瞧瞧这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

解释:輔读音:fǔ。名词 车两旁的夹木。《说文解字.车部》:「辅,春秋传曰:『辅车相依。』」《诗经.小雅.正月》:「其车既载,乃弃尔辅。」《续汉书志.第六.礼仪志下》:「车皆去辅轓,疏布恶轮。」名词 脸颊。汉.张衡〈七辩〉:「靥辅巧笑,清眸流眄。」名词 参见「畿辅」条。名词 姓。如汉代有辅狼。动词 扶持、帮助。【组词】:「相辅相成」。《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孟子.滕文公上》:「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

解释: ● 幖 biāo ㄅㄧㄠˉ  1. 古同“标”,标志。  2. 幡:“立木为表系丝其上谓之~。”  3. 酒店的招子。  4. 用文字或其它事物表明。  5. 量词,用于书卷:“有书数千~。”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 幖 biāo 〈名〉 (1) 标志。后作“摽” [mark] 幖,幖识也。从巾,票声。——《说文》 徽号曰幖。——《通俗文》 著黄巾为幖(幖)帜。——《后汉书·皇甫嵩传》 明立標帜,为出入之驰道。——《金史》 (2) 酒店的招子 [flag] 幖,今酒旗,俗称幖。——《正字通》 词性变化 ◎ 幖 biāo 〈动〉 用文字或其他事物表明 [indicate] 穗草为尊,锦幖其端。——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解释:腐读音:fǔ。形容词 烂的、坏的。【组词】:「腐草」、「腐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形容词 迂阔不开通的。【组词】:「腐见」、「迂腐」。《史记.卷九一.黥布传》:「然而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形容词 豆腐制的。【组词】:「腐皮」、「腐乳」。动词 朽烂、臭败。《吕氏春秋.季春纪.数尽》:「流水不腐,户枢不蝼。」《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名词 宫刑。《史记.卷八五.吕不韦传》:「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名词 朽烂败坏的东西。《晋书.卷四九.阮籍等传.史臣曰》:「舐痔兼车,鸣鸢吞腐。」名词 豆腐。《幼学琼林.卷三.饮食类》:「腐乃淮南所为。」

解释:誨读音:huì。动词 教导、劝导。【组词】:「教诲」、「诲人不倦」。《左传.襄公三十年》:「我有子弟,子产诲之。」动词 引诱、诱使。【组词】:「诲盗诲淫」。《易经.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其他字义誨读音:huǐ。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解释:鲟读音:xún。名词 动物名。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鲟目。体长呈纺缍形,体色青黄,腹白,体上有五列纵行骨板。口小,嘴尖长,下有触须四根,用于探物。左右鳃膜不相连,尾鳍上大而下小。生活于淡水或江河近海处,夏季繁殖时溯至河流上游产卵。肉可食,卵可制成鱼子酱,鳔可做鱼胶,为重要的经济性鱼类。国内有长江鲟、中国鲟、东北鲟等三种。

綿

解释:綿读音:mián。副词 连续不断。【组词】:「绵延」、「连绵」。副词 细密的。【组词】:「绵密」。名词 精细的丝絮。【组词】:「丝绵」。《晋书.卷二四.职官志》:「秋绢二百匹,绵二百斤。」名词 形状、质地像绵的物体。【组词】:「海绵」。宋.陆游〈醉中怀眉山旧游〉诗:「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名词 《诗经.大雅》的篇名。共九章。根据〈诗序〉:「〈绵〉,文王之兴,本由大王也。」指美太王及文王之诗。首章二句为:「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绵绵,连续不绝貌。瓞,小 瓜也。民,指周人。初生,谓周之始祖公刘。名词 姓。如晋朝有绵思。形容词 微薄、微弱。【组词】:「绵薄之力」。《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且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新唐书.卷一五四.李晟传》:「淮南兵绵弱,郓人素易之。」

解释:豪读音:háo。名词 参见「豪猪」条。名词 才德智能出众的人。【组词】:「英豪」、「文豪」。《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传》:「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名词 统帅、魁首。《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羌无弋爰剑传》:「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名词 有钱有势或仗势横行的人。【组词】:「富豪」、「土豪劣绅」。名词 细长的毛。通「毫」。《商君书.弱民》:「今离娄见秋豪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名词 姓。如宋代有豪彦。形容词 爽快、没有拘束的。【组词】:「豪迈」、「豪放」。《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形容词 势大而量多的。【组词】:「豪雨」。宋.陆游〈雪夜〉诗:「三更天地闇,雪急风愈豪。」形容词 奢华。【组词】:「豪华」。副词 强横、横暴。《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故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解释:澉读音:gǎn。名词 参见「澉浦」条。名词 姓。如明代有澉仁亮。

解释:漯读音:tà。名词 河川名。古时黄河的一支流。其故道自今国内河南省涉县分出,行今黄河之北,经河北省而入山东省,于今黄河之南,东流入海。因河道屡有变迁,文献上记载时有不同,旧迹今已不存。其他字义漯读音:luò。名词 漯河:城市名。位于国内河南省。

解释:複读音:fù。名词 有夹里的衣服。《说文解字.衣部》:「复,重衣也。」《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管宁传》:「宁常着皁帽,布襦裤,布裙,随时单复。」形容词 重叠。《文选.张衡.东京赋》:「复庙重屋,八达九房。」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词 繁杂的。与「单」相对。【组词】:「复杂」、「繁复」、「复比」、「复数」。副词 再、又。【组词】:「重复思考」。

解释:蔔读音:bó。[二]之读音。其他字义蔔读音:bo。参见「萝卜」条。

解释:酶读音:méi。名词 由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质。具有催化力,生命现象中的各种复杂化学反应,均赖其助 而得以进行。也称为「酵素」。

解释:骳读音:bì。参见「骫骳」条。

解释:僰读音:bó。名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参见「僰人」条。

解释:緋读音:fēi。名词 红色的绸布。《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景云中,诏衣紫者鱼袋以金饰之,衣绯者以银饰之。」形容词 红色的。明.于谦〈村舍桃花〉诗:「短墙不解遮春意,露出绯桃半树花。」

解释:滴读音:dī。名词 点状的液体。【组词】:「水滴」、「雨滴」、「汗滴」。名词 量词。计算液体下滴数量的单位。【组词】:「几滴雨」、「两滴眼泪」、「数滴汗水」。动词 液体呈点状往下掉。【组词】:「汗水直往下滴。」、「滴上眼药水。」南唐.李煜〈忆江南.多少泪〉词:「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宋.陆游〈江上对酒作〉诗:「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

解释:膀读音:bǎng。名词 肩部和肩以下、肘以上的部位。【组词】:「肩膀」、「膀子」。名词 鸟禽类的两翼。【组词】:「翅膀」。其他字义膀读音:páng。参见「膀胱」条。其他字义膀读音:bàng。参见「吊膀子」条。其他字义膀读音:pāng。形容词 肌肉浮肿。《集韵.平声.唐韵》:「膀,胀也。」【组词】:「眼皮儿哭得膀膀的。」

解释:滮读音:biāo。形容词 水流动的样子。《诗经.小雅.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汉.毛亨.传:「滮,流貌。」唐.李翶〈江州南湖堤铭〉:「漭漭南陂,冬乾夏滮,九江暴涨,潜潮逆流。」

解释:嫖读音:piáo。动词 到妓院狎玩娼妓。【组词】:「嫖妓」、「吃喝嫖赌」。其他字义嫖读音:piāo。形容词 矫捷、轻捷。【组词】:「嫖疾」。唐.李元紘〈绿墀怨〉诗:「征马噪金珂,嫖姚向北河。」

解释:翡读音:fěi。参见「翡翠」条。

解释:稨读音:biǎn。名词 稨豆:植物名。荚果可食用。也作「扁豆」。参见「扁豆」条。

解释:漵读音:xù。名词 水边。南朝齐.王融〈渌水曲〉:「日霁沙漵明,风泉动华烛。」宋.柳永〈早梅芳.海霞红〉词:「芰荷浦漵,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名词 参见「漵水」条。

解释:窪读音:wā。形容词 低下、凹陷的。【组词】:「低洼」。《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扶南传》:「扶南,在日南之南七千里,地卑洼。」副词 深。唐.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诗:「尖削琅玕笋,洼剜玛瑙罍。」名词 低下、凹陷的地方。【组词】:「水洼」。

解释:霆读音:tíng。名词 突然暴起的雷声。《说文解字.雨部》:「霆,雷余声也铃铃,所以挺出万物。」【组词】:「雷霆」。名词 闪电。《玉篇.雨部》:「霆,电也。」《淮南子.兵略》:「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解释:撖读音:gǎn。名词 姓。如明代有撖大经。

解释:褙读音:bèi。名词 短衣。《集韵.去声.队韵》:「褙,襦也。」动词 装贴书画。参见「裱褙」条。

解释:閣读音:gé。名词 古代一种类似楼的建筑物。屋分两层,底层为支撑层,上层立于支撑平座上,四周围起,有窗,视野高阔,通风良好。常建于园林中以供休憩。亦供置物藏书用。【组词】:「楼阁」。唐.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名词 古代一种在住宅屋内所隔出的夹室或夹层。夹室指东西厢房后所隔出之空间,夹层指主屋内以楼板隔出的上层部分。【组词】:「阁楼」。名词 特指古代的藏书楼。【组词】:「文渊阁」、「天禄阁」、「文澜阁」。名词 女子的房间。【组词】:「出阁」、「闺阁」。名词 内阁的简称。【组词】:「阁揆」、「组阁」。名词 姓。如唐代有阁辅。

解释:蜱读音:pí。名词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蜘蛛纲。身体呈椭圆形,头胸部和腹部合在一起,有四对脚。有 许多种类,多附着于动物皮面,吸吮血液为生。

解释:蜜读音:mì。名词 蜜蜂采取花中甘液所酿成的甜汁。【组词】:「蜂蜜」、「花蜜」。形容词 甜美、动人的。【组词】:「甜蜜」、「甜言蜜语」。

解释:僕读音:pú。名词 供人使唤的工役或车夫。【组词】:「奴仆」、「仆人」。《诗经.小雅.正月》:「屡顾尔仆,不输尔载。」唐.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诗:「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代词 引申为自谦之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动词 驾车。《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

解释:骠读音:piào。名词 有白色斑点的黄马。【组词】:「黄骠」、「追云骠」。《广韵.去声.笑韵》:「骠,马黄白色。」唐.杜甫〈徒步归行〉:「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形容词 马跑得很快的样子。【组词】:「骠骑」。《水浒传.第三二回》:「走骠骑闻香须住马,使风帆知味也停舟。」形容词 形容人骁勇强悍。【组词】:「骠悍」。

解释:鼻读音:bí。名词 动物的呼吸器官之一,主司嗅觉。名词 器物上隆起或突出供把握的部分。【组词】:「门鼻」、「印鼻」。名词 针孔。北周.庾信〈七夕赋〉:「缕条紧而贯矩,针鼻细而穿空。」名词 地理学上指陆地突出海面的尖端部分。【组词】:「鹅銮鼻」。也称为「岬」。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形容词 开始的。【组词】:「鼻祖」。

解释:漢读音:hàn。名词 中国种族之一。参见「汉族」条。名词 汉语的简称。【组词】:「英汉辞典」。名词 朝代名:(1) 参见「汉朝」条。(2) 三国之一。参见「蜀汉」条。(3) 晋时十六国之一。参见「前赵」条。(4) 晋时十六国之一。参见「成汉」条。(5) 五代时十国之一。参见「南汉」条。(6) 五代之一。参见「后汉」(2)条。(7) 五代时十国之一。参见「北汉」条。(8) (公元1360~1363)元末陈友谅所建。顺帝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取代红巾领袖徐寿辉而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最后被朱元璋所灭。名词 银河、天河称为「汉」。【组词】:「天汉」、「银汉」、「河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名词 河川名。国内长江最长的支流。参见「汉水」条。名词 国内汉口或武汉的简称。【组词】:「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名词 男子的通称。【组词】:「老汉」、「莽汉」、「醉汉」、「硬汉」、「流浪汉」、「负心汉」、「英雄好汉」、「彪形大汉」。名词 丈夫、老公。《西游记.第二三回》:「八戒道:『娘,你上覆令爱,不要这等拣汉 。 』」名词 姓。如清代有汉德。

解释:慕读音:mù。动词 思念、想念。【组词】:「思慕」。《孟子.万章上》:「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董西厢.卷一》:「一时间见了他,十分地慕想他。」动词 爱羡、敬仰。【组词】:「羡慕」、「爱慕」、「仰慕」。《庄子.徐无鬼》:「蚁慕羊肉,羊肉羶也。」名词 姓。如宋代有慕洧。

解释:駁读音:bó。形容词 马的毛色不纯。《说文解字.马部》:「驳,马色不纯。」形容词 引申为颜色杂乱或事务纷杂的意思。【组词】:「斑驳」、「踳驳」、「舛驳」。动词 争辩事理,否定别人的意见。【组词】:「反驳」、「辩驳」。《红楼梦.第五五回》:「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辩。」动词 载卸货物。【组词】:「驳运」、「驳货」。

解释:餅读音:bǐng。名词 用米粉或面粉做成扁圆形的食品。【组词】:「月饼」、「烧饼」、「葱油饼」。《汉书.卷八.宣帝纪》:「每买饼,所从买家辄大雠,亦以是自怪。」名词 扁圆形如饼的东西。【组词】:「柿饼」、「铁饼」。

解释:賓读音:bīn。名词 客人。与「主」相对。【组词】:「来宾」、「贵宾」、「喧宾夺主」、「宾至如归」。《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南朝宋.鲍照〈代东门行〉:「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名词 姓。如春秋时齐国有宾须无。动词 以礼对待。《淮南子.泛论》:「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动词 归顺、服从。《国语.楚语上》:「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矣。」《汉书.卷六八.霍光传》:「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其他字义賓读音:bìn。动词 摈弃。通「摈」。《庄子.徐无鬼》:「先生居山林,食茅栗,厌葱韭,以宾寡人。」《列子.杨朱》:「名固不可去,名固不可宾邪?」

解释:馝读音:bì。参见「馝馞」条。

解释:褓读音:bǎo。参见「襁褓」条。

解释:蝂读音:bǎn。参见「蝜蝂」条。

解释:滎读音:xíng。名词 古代的沼泽名称。汉朝时已堙塞为平地,约在今国内河南省荥泽县治南。其他字义滎读音:yíng。参见「荥经县」条。

解释:漪读音:yī。名词 水面的波纹。【组词】:「涟漪」。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金塘闲水摇碧漪,老景沉重无惊飞。」清.陈澧〈摸鱼儿.绕城阴雁沙无际〉词:「风乍定,看绝底明漪,曾照东坡影。」助词 多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猗」。《尔雅.释水》:「河水清且灡漪,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解释:魃读音:bá。名词 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神。《说文解字.鬼部》:「魃,旱鬼也。」《诗经.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汉.毛亨.传:「魃,旱神也。」

解释: ● 嘣 bēng ㄅㄥˉ  ◎ 象声词,形容东西跳动或爆裂声:心里~~直跳。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 嘣 bēng 形容跳动或爆裂的声音 [bang;thump]。如:心嘣嘣直跳;嘣头(乱闯) 词性变化 ◎ 嘣 bēng 〈副〉 表示程度,相当于“很” [very]。如:嘣脆;嘣甜

解释:谱读音:pǔ。名词 记载人、事、物而分类编列的书。【组词】:「家谱」、「年谱」。名词 记录一些准则与范例,让人模仿学习的书册。【组词】:「书谱」、「棋谱」。名词 特指乐曲旋律的纪录本子。【组词】:「乐谱」、「背谱」。名词 大致的规矩或原则。【组词】:「这话愈说愈离谱。」、「经你一说明,我心里大概有个谱了。」名词 架子、排场。【组词】:「摆谱」。动词 按歌词编写乐曲。【组词】:「谱曲」。动词 记录世系。《史记.卷一三.三代世系表》:「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动词 陈述。清.纳兰性德〈翦湘云.电急流光〉词:「欲谱频年离恨,言已尽,恨未消。」

解释:瘟读音:wēn。名词 人或牲畜的急性传染病。《集韵.平声.魂韵》:「瘟,疫也。」【组词】:「鸡瘟」、「犬瘟」。

解释:罴读音:pí。名词 一种大熊。毛皮呈黄白杂文。能爬树、游泳,具强大力气。《尔雅.释兽》:「罴,如熊,黄白文。」晋.郭璞.注:「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

解释:頗读音:pō。形容词 不平正。【组词】:「偏颇」。《楚辞.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其他字义頗读音:pǒ。副词 略微。《史记.卷一三.三代世表.太史公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秦世不文,颇有杂赋。」副词 甚、很、非常。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清.袁枚〈答靖海侯〉:「自知获戾,颇觉悚惶。」副词 可。表疑问的语气。《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既出,(桓)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洛阳伽蓝记.卷三.菩提寺》:「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副词 不可。通「叵」。《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三.降魔变文》:「过去百千诸佛,皆曾止住其中,说法度人,量尘沙而颇算。」名词 姓。如明代有颇廷相。

解释:鄱读音:pó。名词 鄱阳:(1)湖泊名。参见「鄱阳湖」条。(2)县名。位于国内江西省鄱阳湖东岸。

解释:熊读音:xióng。名词 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头大,四肢粗短,力气大。用脚掌走路,能攀登树木。全身覆浓毛,有冬眠习惯,而以肉食为主,多产于寒带。名词 姓。如清代有熊成基。

解释:網读音:wǎng。名词 用绳线编成捕捉动物的器具。【组词】:「鱼网」、「鸟网」、「三天打鱼,二天晒网。」名词 像网状的东西。【组词】:「蜘蛛网」、「铁丝网」。名词 分布周密而有连系像网状的组织系统。【组词】:「交通网」、「广播网」、「通讯网」。名词 比喻能约束人的事物、理法。【组词】:「法网」、「天罗地网」。动词 用网捕捉。【组词】:「网蜻蜓」、「网了一条鱼」。动词 搜求、招致。参见「网罗」条。

解释:舞读音:wǔ。名词 一种配合音乐节奏移动身体,表演各种姿态的艺术。【组词】:「芭蕾舞」、「华尔滋舞」、「交际舞」。《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动词 表演舞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动词 耍动、挥动。【组词】:「舞剑」、「手舞足蹈」。《礼记.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动词 飞扬、飞翔。【组词】:「飞舞」、「眉飞色舞」、「龙飞凤舞」。动词 卖弄、玩弄。【组词】:「舞文弄墨」。《史记.卷一二零.汲黯传》:「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动词 搞、弄、忙。《儒林外史.第三回》:「邻居一起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

解释:滯读音:zhì。动词 停留、静止。《淮南子.原道》:「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文选.何晏.景福殿赋》:「鸟企山峙,若翔若滞。」动词 凝聚、积聚。《周礼.地官.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敛而入于膳府。」《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徵平治。」形容词 不流通。【组词】:「凝滞」、「积滞」。

解释:魄读音:pò。名词 人的精气。《说文解字.鬼部》:「魄,阴神也。」【组词】:「精魄」、「勾魂摄魄」、「惊心动魄」、「失魂落魄」、「魂飞魄散」。《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元.关汉卿《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套.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名词 农历月初时始见的月光。通「霸」。汉.王充《论衡.譋时》:「月三日魄,八日弦,十五日望。」名词 月亮。唐.卢仝〈月蚀〉诗:「初露半个璧,渐吐满轮魄。」名词 酒渣、渣滓。通「粕」。《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其他字义魄读音:tuò。参见「落魄」条。

解释:漲读音:zhàng。动词 物体扩张。通「胀」。【组词】:「涨大」。动词 弥漫。《南史.卷九.陈武帝本纪》:「纵火烧栅,烟尘涨天。」其他字义漲读音:zhǎng。动词 上升、提高。【组词】:「涨价」、「水位暴涨」、「行情看涨」。

解释:漳读音:zhāng。参见「漳江」条。

解释:颯读音:sà。状词 形容风声。唐.李商隐〈无题〉诗四首之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动词 狂风掀扯物体。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八出》:「梦初回,燕尾翻风,乱飒起湘帘翠。」动词 衰落。南朝梁.陆倕〈思田赋〉:「岁聿忽其云暮,庭草飒以萎黄。」

解释:嘌读音:piāo。形容词 疾速。《诗经.桧风.匪风》:「匪风飘兮,匪车嘌兮。」动词 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四出》:「教他有人问着休胡嘌!」

解释:閩读音:mín。名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今国内福建省及浙江省东部一带。名词 朝代名。(公元892~946)十国之一,王审知所建,据有福建地方,为南唐李璟所灭。名词 国内福建省的简称。其他字义閩读音:mǐn。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解释:窨读音:yìn。名词 地下室。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家里饿皮脸也揭了锅儿底,窨子里秋月不曾见这等食。」动词 深藏、久藏。《水浒传.第二二回》:「武行者偷眼看时,却是一瓮窨下的好酒。」动词 陷害。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怒时节把一个书生来跌窨。」动词 忍住。《董西厢.卷四》:「阁不定粉泪涟涟,吞声窨气埋冤。」其他字义窨读音:xūn。动词 将茉莉花等放入茶叶中,使茶叶染上花的香味。同「熏」。

解释:熏读音:xūn。动词 烟火向上冒。《说文解字.屮部》:「熏,火烟上出也。」动词 用烟燻。《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唐.李商隐〈无题〉诗四首之一:「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动词 (烟、气等)侵袭。【组词】:「臭气熏人」。《乐府诗集.卷六五.杂曲歌辞五.南朝宋.鲍照.苦热行》:「瘴气昼熏体,菵露夜沾衣。」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动词 用香料涂身。唐.韩愈〈答吕毉山人书〉:「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动词 一种烹饪方法。以松枝、木炭、茶叶等的火烟烧烤食物,使其具有特殊的风味。【组词】:「熏鱼」。形容词 暖和的。【组词】:「熏风」。副词 和悦的。参见「熏熏」条。其他字义熏读音:xùn。动词 窒息而中毒。【组词】:「小心不要被煤气熏着了。」形容词 声名狼藉。【组词】:「这个人都熏了,谁也不愿与他共事。」

解释:踅读音:chì。动词 用一条腿跳着走。《集韵.去声.祭韵》:「踅,一足行也。」其他字义踅读音:xué。动词 盘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四野风来,左右乱踅。」明.朱权《卓文君.第二折》:「碧天边夕阳渐斜,疏林外昏鸦乱踅。」动词 转、折转。《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忙踅出来,道:『大官人,老身且不敢称谢。』」《水浒传.第六回》:「智深提了禅杖,踅过后面。」动词 来回的走。《金瓶梅.第二回》:「这婆子正开门,在茶局子里整理茶锅,张见西门庆踅过几遍。」《老残游记.第二回》:「摇着串铃满街踅了一趟,虚应一应故事。」

解释:漩读音:xuán。名词 水流旋转所形成中心较低的地方。【组词】:「漩涡」。唐.杜甫〈最能行〉:「欹帆侧柂入波涛,撇漩捎濆无险阻。」动词 流水旋转。唐.元稹〈遭风二十韵〉:「龙归窟穴深潭漩,蜃作波涛古岸颓。」其他字义漩读音:xuàn。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解释:潇读音:xiāo。名词 参见「潇水」条。形容词 风雨狂急的样子。【组词】:「风雨潇潇」。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凭栏处、潇潇雨歇。」

解释:聞读音:wén。动词 听到。【组词】:「百闻不如一见」。《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动词 传达、传布。《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其国。」动词 着称。《隋书.卷七七.隐逸传.李士谦传》:「髫齓丧父,事母以孝闻。」唐.李白〈赠孟浩然〉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动词 用鼻子嗅。【组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韩非子.十过》:「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名词 知识。【组词】:「见闻广博」、「孤陋寡闻」。《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赞曰》:「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文选.王襃.四子讲德论》:「俚人不识,寡见尟闻。」名词 音讯、消息。【组词】:「新闻」、「趣闻」。《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后汉书.卷四零.班彪传上》:「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名词 姓。宋代有闻见。其他字义聞读音:wèn。名词 名誉、名望。明.张自烈《正字通.耳部》:「闻,声誉曰闻。」《书经.微子之歌》:「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唐.韩愈〈原毁〉:「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形容词 闻名的、有名望的。【组词】:「闻人」。

解释:缥读音:piǎo。名词 青白色的绸布。《楚辞.王襃.九怀.通路》:「红采兮騂衣,翠缥兮为裳。」形容词 淡青色。即月白色。清.钱谦益〈后饮酒〉诗七首之一:「但余六长瓶,味甘色复缥。」其他字义缥读音:piào。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解释:漂读音:piāo。动词 浮在液体面上,呈静止状态或随风向、流向而动。【组词】:「漂浮」、「漂流」、「漂动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其他字义漂读音:piǎo。动词 用水冲洗。《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裴駰集解引韦昭曰:「以水击絮为漂。」动词 用水加上漂白剂,使物品变得洁白。【组词】:「漂白」、「漂染」。动词 中医将某些药材用流水或以经常换水方式浸漂,以除去其毒性、杂质、腥味等。【组词】:「漂朱砂」。其他字义漂读音:piào。动词 不付帐。【组词】:「漂帐」。《品花宝监.第八回》:「我们并不是没有带钱,想漂你的开发。」动词 指事情突然失败,希望落空。《官场现形记.第一一回》:「等到饭后,仍无消息,戴大理就同跟班说:『不要漂了罢?』」形容词 参见「漂亮」条。

解释:熙读音:xī。形容词 光明。【组词】:「熙明」、「光熙」。《晋书.卷七二.郭璞传》:「窟泉之潜不思云翬,熙冰之采不羡旭曦。」形容词 和乐。《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动词 兴起、兴盛。《后汉书.卷六九.窦武传》:「是以君臣并熙,名奋百世。」晋.卢谌〈赠刘琨诗〉:「濬哲惟皇,绍熙有晋。」动词 开拓、光大。《书经.舜典》:「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后汉书.卷四八.爰延传》:「使积善日熙,佞恶消殄,则乾灾可除。」动词 嬉戏。通「嬉」。《庄子.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闲。」唐.李善.注:「熙,戏也。」其他字义熙读音:yí。名词 姓。为帝喾时水正熙氏的后裔。

解释:蜞读音:qí。参见「蟛蜞」条。

解释:漆读音:qī。名词 河川名。源出国内陕西省同官县东北大神山,注入渭水。名词 植物名。参见「漆树」条。名词 用漆树汁或其他树脂所制成的涂料。【组词】:「油漆」、「水泥漆」。名词 姓。如元代有漆希范,明代有漆文昌。动词 用漆涂在器物上。《礼记.檀弓上》:「君即位而为椑,岁壹漆之,藏焉。」形容词 黑色的。【组词】:「漆黑」。《周礼.春官.巾车》:「漆车。」汉.郑玄.注:「漆车,黑车也。」其他字义漆读音:qù。形容词 之语音。

解释:漚读音:òu。动词 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说文解字.水部》:「沤,久渍也。」《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动词 长时间湿溽着。【组词】:「汗沤得很难受。」其他字义漚读音:ōu。名词 水泡。【组词】:「浮沤」。唐.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幻世春来梦,浮生水上沤。」名词 水鸟。通「鸥」。《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

解释:魅读音:mèi。名词 传说中作祟害人的鬼怪。【组词】:「魑魅」、「鬼魅」。《文选.鲍照.芜城赋》:「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当时妇人着彩衣者,皆指其狐魅。」动词 迷惑。《说郛.卷六零.玄中记》:「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

解释:摹读音:mó。动词 仿效、照样做。【组词】:「摹字」、「摹画」、「摹帖」。宋.姜夔《续书谱.临摹》:「惟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动词 描述。【组词】:「摹状」、「摹述」。《文选.江淹.别赋》:「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解释:麽读音:mó。形容词 细小。《列子.汤问》:「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焦螟』。」其他字义麽读音:ma。助词 表疑问语气。同「吗」[一]。唐.李中〈听蝉寄朐山孙明府〉诗:「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么?」其他字义麽读音:má。助词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组词】:「干么」。其他字义麽读音:me。助词 语助词。表有所斟酌语气。【组词】:「不要你的钱么,你又硬塞过来。」缀词 参见「甚么」、「这么」、「那么」等条。

解释:麼读音:mó。形容词 细小。《列子.汤问》:「江浦之间生么虫,其名曰:『焦螟』。」其他字义麼读音:ma。助词 表疑问语气。同「吗」[一]。唐.李中〈听蝉寄朐山孙明府〉诗:「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么?」其他字义麼读音:má。助词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组词】:「干么」。其他字义麼读音:me。助词 语助词。表有所斟酌语气。【组词】:「不要你的钱么,你又硬塞过来。」缀词 参见「甚么」、「这么」、「那么」等条。

解释:膜读音:mò。名词 动、植物体内像薄皮的组织。【组词】:「耳膜」、「横膈膜」、「竹内膜」。名词 像膜的薄皮物。【组词】:「笛膜」、「油膜」、「鼓膜」。其他字义膜读音:mó。参见「膜拜」条。

解释:鳴读音:míng。动词 昆虫鸟兽发声。【组词】:「蝉鸣」、「鸡鸣」、「猿鸣」。动词 泛指一切发声。【组词】:「雷鸣」、「孤掌难鸣」。《礼记.学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动词 敲击。【组词】:「鸣钟」、「鸣锣」。《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动词 着称、声名远闻。《元史.卷一九零.杨载传》:「亦以文鸣于江东,纡余丰润,学者多传之。」动词 宣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动词 表示。【组词】:「鸣谢」。

解释:暝读音:míng。形容词 幽暗、昏暗。宋.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词:「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形容词 天晚的。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其他字义暝读音:mìng。名词 夜。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诗:「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动词 入暮。《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解释:髦读音:máo。名词 毛发中较长者称为「髦」。《尔雅.释言》:「髦,选也。」宋.邢昺.疏:「毛中之长毫,曰髦。」名词 比喻出众的人才。唐.太宗〈令河北淮南诸州举人诏〉:「江淮吴会,英髦斯在。」名词 古代孩童下垂至眉的发式。《诗经.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汉.毛亨.传:「髦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名词 兽类头颈上的长毛。《淮南子.原道》:「马被髦而全足者,天也。」《山海经.南山经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名词 古代用犁牛尾作装饰的旗帜。通「旄」。《文选.张协.七命八首之三》:「建云髦,启雄芒。」唐.李善.注:「髦,与旄古字通。」形容词 流行的、时兴的。参见「时髦」条。

解释:嘧读音:mì。参见「嘧啶」条。

解释:漉读音:lù。动词 水慢慢的下渗。《战国策.楚策四》:「漉汁洒地,白汗交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滋液渗漉,何生不育。」动词 竭尽、乾涸。《礼记.月令》:「是月也,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动词 过滤、滤清。三国魏.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五:「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解释:潍读音:wéi。参见「潍河」条。

解释:漏读音:lòu。名词 古代的一种计时器。《说文解字.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红楼梦.第五四回》:「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名词 空孔、隙缝。《淮南子.修务》:「禹耳参漏,是谓大通。」汉.高诱.注:「漏,穴也。」名词 常流脓水、不能收口的脓疡。【组词】:「痔漏」。《太平广记.卷二六六.崔秘》:「医疗至经年,其镞自出,其疮成漏,终身不痊。」名词 姓。如明代有漏瑜。动词 液体自缝中流出或渗入。【组词】:「漏雨」、「漏油」。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乾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动词 泄露。【组词】:「走漏消息」。《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晋.杜预.注:「传言貂于此始擅贵宠,漏泄桓公军事,为齐乱张本。」动词 遗忘、疏略。【组词】:「遗漏」。《隋书.卷二五.刑法志》:「彪约所制,无刑法篇;臧、萧之书,又多漏略。」动词 逃避。【组词】:「漏税」。动词 诱引。《水浒传.第八八回》:「原来番将不输,特地耍卖个破绽,漏他来赶。」形容词 破烂、简陋。《荀子.儒效》:「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宋.陆游 〈梦中作诗〉:「断碑零落苔俱遍,漏壁微茫字半存。」

解释:餉读音:xiǎng。动词 送食物给人。《孟子.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动词 馈赠、赠送。《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号曰『皇览』」句下裴松之注引胡冲《吴历》曰:「帝以素书所着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名词 军警的钱粮、俸给。【组词】:「发饷」、「领饷」、「关饷」。《聊斋志异.卷一一.王者》:「湖南巡抚某公,遣州佐押解饷六十万赴京。」名词 短暂、不久的时间。通「晌」。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虽得一饷乐,有如聚 飞蚊。」

解释:潋读音:liàn。名词 水边。《文选.潘岳.西征赋》:「华莲烂于渌沼,青蕃蔚乎翠潋。」形容词 水满溢而波动的样子。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解释:霁读音:jì。动词 雨后或霜雪过后转晴。【组词】:「雪霁」、「秋雨新霁」、「大雪初霁」。唐.杜甫〈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动词 停止。【组词】:「霁怒」。《汉书.卷七四.魏相传》:「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名词 晴朗的天气。宋.姜夔〈翠楼吟.月冷龙沙〉词:「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形容词 晴朗的。唐.祖咏〈清明宴司勳刘郎中别业〉诗:「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宋.秦观〈春日〉诗五首之二:「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解释:漸读音:jiàn。副词 慢慢的、逐步的。【组词】:「渐入佳境」、「循序渐进」。名词 事情逐步发展的过程。《管子.明法》:「奸臣之败其主也,积渐积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水浒传.第一一零回》:「却说这江南方腊起义已久,即渐而成,不想弄到许大事业。」其他字义漸读音:jiān。动词 流入。《书经.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动词 浸湿、湿润。《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墨子.尚贤下》:「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动词 埋没、淹没。《楚辞.宋玉.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淮南子.人间》:「水决九江而渐荆州,虽起三军之众,弗能救也。」动词 影响、慢慢感染。《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俗之渐民久矣。」唐.白居易〈策林一.十三号令〉:「被于万姓,渐于四夷。」

解释:潢读音:huáng。名词 积水池。《左传.隐公三年》:「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孔颖达正义引服虔曰:「畜小水谓之潢,水不流谓之污。」《文选.木华.海赋》:「乃铲临崖之盂饇,决陂潢而相浚。」动词 裱装字画或装饰室内。【组词】:「装潢」。《新唐书.卷八一.三宗诸子传.惠文太子范传》:「长安初,张易之奏天下善工潢治,乃密使摹肖,殆不可辨,窃其真藏于家。」

解释:瘓读音:huàn。参见「瘫痪」条。

解释:漶读音:huàn。参见「漫漶」条。

解释:滬读音:hù。名词 古代捕鱼用的竹栅。唐.戴叔伦〈留别道州李使君圻〉诗:「渔沪拥寒溜,畲田落远烧。」宋.陆游〈村舍〉诗:「潮生渔沪短,风起鸭船斜。」名词 国内上海市的简称。【组词】:「京沪铁路」、「沪杭甬铁路」。

解释:滸读音:hǔ。名词 水边。《诗经.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唐.李白〈丁督护歌〉:「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解释:鹕读音:hú。参见「鹈鹕」条。

解释:滹读音:hū。参见「滹沱河」条。

解释:摽读音:biāo。动词 挥之使离去。《孟子.万章下》:「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动词 抛落、丢弃。《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动词 击。《左传.哀公十二年》:「长木之毙,无不摽也。」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二折》:「千金宝剑赛吴钩,一片精光射斗牛……随身偏壮忠臣胆,入手能摽逆子头。」名词 标记、记号。通「标」。参见「摽帜」条。其他字义摽读音:piǎo。动词 落下。《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聊斋志异.卷一零.胭脂》:「怨摽梅而思吉士,遂离倩女之魂。」其他字义摽读音:biào。动词 彼此胳膊相互钩连在一起。【组词】:「他们俩摽着胳膊走。」动词 互相勾结、依附在一起。【组词】:「他们最近不知有何意图,老摽在一起。」动词 将物体捆绑勒紧在一处。【组词】:「桌子的腿松了,用绳子摽住吧!」

解释:褐读音:hé。名词 粗毛、布制成的衣服。《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汉.赵壹〈鲁生歌〉:「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名词 比喻贫穷卑贱的人。《左传.哀公十三年》:「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晋.杜预.注:「褐,寒贱之人。」名词 黄黑色。【组词】:「茶褐色」。名词 姓。如明代有褐奎。

解释:寡读音:guǎ。形容词 少。《说文解字.宀部》:「寡,少也。」【组词】:「沉默寡言」、「寡不敌众」。《易经.系辞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名词 丈夫已死的妇女。《诗经.小雅.鸿鴈》:「爰及矜人,哀此鳏寡。」《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代词 古代王侯的自称。《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汉.赵岐.注:「王侯自称孤寡。」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俺哥哥称孤道寡世无双。」

解释:嘏读音:gǔ。名词 福祉。《诗经.鲁颂.閟宫》:「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清史稿.卷九七.乐志四》:「如南山寿,集嘏斯纯。」名词 对主人祝福的言词。【组词】:「嘏辞」。《礼记.礼运》:「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其他字义嘏读音:jiǎ。形容词 大、远。通「遐」。《逸周书.卷五.皇门》:「王用有监,明宪朕命,用克和有成,用能承天嘏命。」

解释:勱读音:mài。动词 勉力。《书经.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

解释:褊读音:pián。参见「褊褼」条。其他字义褊读音:biǎn。形容词 衣服狭小。《说文解字.衣部》:「褊,衣小也。」汉.王充《论衡.自纪》:「夫形大,衣不得褊。」形容词 狭小、狭隘。【组词】:「褊心」、「褊小」、「褊狭」。唐.杜甫〈负薪行〉:「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形容词 急躁。【组词】:「褊急」、「褊躁」。《晋书.卷四二.王濬传》:「吾始惧邓艾之事,畏祸及,不得无言,亦不能遣诸胸中,是吾褊也。」

解释:蜢读音:měng。参见「蚱蜢」条。

解释:蜚读音:fěi。名词 动物名。踳类。一种有害的昆虫。形椭圆,发恶臭,食稻花。其他字义蜚读音:fēi。动词 在空中腾行。通「飞」。《史记.卷四零.楚世家》:「三年不蜚,蜚将冲天。」形容词 没有根据、不实的。通「飞」。【组词】:「流言蜚语」。

解释:漘读音:chún。名词 水边。《诗经.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漘。」唐.韩愈〈送惠师〉诗:「前年往罗浮,步戛南海漘。」

解释:貌读音:mào。名词 长相、面容。【组词】:「容貌」、「相貌」、「其貌不扬」、「花容月貌」、「相貌堂堂」。名词 外表、外观。【组词】:「外貌」、「全貌」。名词 模样、姿态。【组词】:「怒貌」、「醉貌」。《文选.贾谊.鵩鸟赋》:「止于坐隅兮,貌 闲暇。」名词 姓。如周代有貌辨。动词 描绘、描摹。通「邈」。《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传上.杨贵妃传》:「命工貌妃于别殿,朝夕往,必为鲠欷。」《聊斋志异.卷二.阿宝》:「遂貌其呆状,相邮传作丑语,而名之曰:『孙痴』。」

解释:滻读音:chǎn。参见「滻滻」条。

解释:漕读音:cáo。动词 由水道转运、输送粮食。《说文解字.水部》:「漕,水转谷也。」【组词】:「漕粮」。《管子.轻重戊》:「齐即令隰朋漕粟于赵。」《文选.潘岳.西征赋》:「浸决郑白之渠,漕引淮海之粟。」名词 河渠。《文选.班固.西都赋》:「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渭洞河,泛舟山东,控引淮、湖。」名词 地名。春秋时代卫国有漕邑。故址约位于今国内河南省滑县东南。名词 姓。如汉代有漕中叔。其他字义漕读音:zào。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解释:膊读音:bó。名词 身体肩以下手腕以上的部位。近肩部分称为「上膊」,近手部分称为「下膊」。名词 泛指人的上身。如裸露着上身称为「打赤膊」。名词 晒乾的肉。通「脯」。《淮南子.缪称》:「故同味而嗜厚膊者,必其甘之者也。」动词 分裂屍体。《左传.成公二年》:「弗听,杀而膊诸城上。」

解释:箔读音:bó。名词 金属打成的薄片。【组词】:「锡箔」、「铝箔包」。《宋史.卷一零.仁宗本纪二》:「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饰佛像。」名词 祭祀时焚化的用纸。【组词】:「冥箔」。名词 用细竹或芦草编成的养蚕器具。【组词】:「蚕箔」。《齐民要术.卷五.种桑柘》:「比至再眠,常须三箔;中箔上安蚕。」注:「下箔障土气,上箔防尘埃。」唐.韩愈、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暮鸟已安巢,春蚕看满箔。」名词 帘子。唐.白居易〈长恨歌〉:「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解释:膑读音:bìn。名词 膝盖骨。《史记.卷五.秦本纪》:「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唐.张守节.正义:「膑,胫骨。」也称为「膑骨」。动词 削去膝盖骨。《荀子.正论》:「詈侮捽搏,捶笞膑脚。」唐.杨倞.注:「膑脚,谓刖其膝骨也。」

解释:殡读音:bìn。名词 称已殓而停着未葬的灵柩。晋.陆机〈挽歌〉诗三首之一:「舍爵两楹位,启殡进灵輀。」《清史稿.卷九三.礼志十二》:「其在外闻丧者,讣至,易服,哭,奔丧。至家凭殡哭,翌日成服。」动词 停放灵柩待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礼记.檀弓上》:「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动词 掩埋。《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道帙长殡,法筵久埋。」

解释:閡读音:hé。动词 阻隔、妨碍。《文选.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解释:嘛读音:má。助词 用作句末语助词。【组词】:「干嘛」。其他字义嘛读音:ma。名词 参见「喇嘛」条。助词 表疑问语气。同「吗」[一]。

解释:馒读音:mán。参见「馒头」条。

滿

解释:滿读音:mǎn。动词 充盈、全部充实。【组词】:「充满」、「填满」。唐˙杜甫〈秋兴〉诗八首之四:「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动词 达到某一限度。【组词】:「期满」、「不满一岁」。《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封神演义.第六零回》:「只见营外来一道人,身不满八尺,面如瓜皮,獠牙巨口。」动词 切合心意。【组词】:「满意」、「不满现状」。形容词 全、遍、整个。【组词】:「满面春风」、「满城风雨」、「满腹经纶」。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形容词 充足、完备、美好。【组词】:「完满」、「圆满」、「幸福美满」、「精神饱满」。形容词 骄傲。【组词】:「自满」。《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副词 很、十分。【组词】:「满厉害」、「满不错」、「满像样」。名词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本为女真族后裔,清太祖改称为「满洲族」。名词 姓。如晋朝有满奋。

解释:幔读音:màn。名词 布幕、帐幕。【组词】:「窗幔」、「布幔」。《墨子.非攻下》:「幔幕惟盖,三军之用。」《红楼梦.第二三回》:「遣人进去各处收拾打扫,安设帘幔床帐。」名词 古代酒店的招牌。唐.薛能〈和杨中丞早春即事〉诗:「戍客烽楼回,文君酒幔斜。」

解释:慢读音:màn。形容词 怠惰。《说文解字.心部》:「慢,惰也。」形容词 骄傲、不礼貌的。【组词】:「傲慢」、「轻慢」、「侮慢」。形容词 速度低、不快的。【组词】:「慢车」、「动作很慢」。副词 迟缓的。【组词】:「请慢走」。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副词 从缓、稍缓。【组词】:「且慢生气,先听听他怎么说。」、「慢点儿告诉他,过阵子再说吧!」动词 轻侮、轻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唐.韩愈〈答冯宿书〉:「虽不肖人至,未尝敢以貌慢之。」名词 宋词的体制。长调称为「慢」,以调长声缓得名。如声声慢、扬州慢、木兰花慢等。

解释:漫读音:màn。动词 水满而外溢。《新唐书.卷一七六.张籍传》:「其流波漫。」动词 蒙、覆盖。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三.混沌灯》:「令其仆买大竹作灯球,漫以黑纸,挂于几桉之侧。」形容词 遍布的、充满的。【组词】:「漫山遍野」、「漫天大雾」。形容词 放纵不加拘束。【组词】:「浪漫」、「散漫」、「漫不经心」。《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诸镇入卫之兵,嫌非统属,漫无纪律。」形容词 模糊不可辨认的样子。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形容词 长、远。【组词】:「漫漫长夜」。《文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还望顾旧乡,长路漫浩浩。」副词 徒、空、枉。唐.杜甫〈有客〉诗:「漫劳车马驻江干。」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漫悲歌、伤怀吊古。」副词 莫、不要。【组词】:「漫说是他,就是你去也不成。」唐.张谓〈赠赵使君美人〉诗:「罗敷独向东方去,漫学他家作使君。」副词 随便、胡乱。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聊斋志异.卷二.莲香》:「生疑其妒,漫应之。」其他字义漫读音:mán。形容词 水广大的样子。《集韵.平声.桓声》:「漫,水广大貌。」动词 盈满。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麤俗。」

解释:缦读音:màn。名词 没有花纹图案的丝绸。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庶人衣缦。」名词 没有装饰的车子。《国语.晋语五》:「乘缦、不举,策于上帝。」三国吴.韦昭.注:「缦,车无文。」

解释:瞀读音:mào。形容词 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庄子.徐无鬼》:「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形容词 愚昧无知。《荀子.儒效》:「其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已为知也。」副词 混乱。《北史.卷三九.房法寿传》:「真伪混淆,是非瞀乱。」名词 姓。如春秋时莒有瞀胡。其他字义瞀读音:mòu。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解释:艋读音:měng。参见「舴艋」条。

解释:撇读音:piē。动词 不顾、抛弃。【组词】:「撇开了家」、「撇在一边」。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二出》:「你秀才郎为客偏情绝,料不是虚脾把盟誓撇。」动词 拂拭。《文选.王襃.洞箫赋》:「怆然累欷,撇涕擦泪。」动词 丢、甩落。《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徐用道:『哥哥撇下手中凶器,兄弟方好放手。』」动词 由液体表面刮舀出来。【组词】:「撇油」、「撇泡沫」。动词 违背、违拗。《水浒传.第二回》:「倘或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待不收留他,又撇不过柳大郎面皮。」其他字义撇读音:piě。名词 书法向左斜下的一笔,永字八法中称为「掠」。【组词】:「点、横、竖、撇」、「八字没一撇」。名词 斜向一边。【组词】:「撇嘴」。名词 量词。计算撇状物的单位。【组词】:「两撇胡子」。

解释:演读音:yǎn。动词 当众公开表现技艺。【组词】:「表演」、「扮演」。《红楼梦.第五四回》:「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动词 练习。【组词】:「演练」。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不强似你教幼女演裁缝,劝佳人学绣刺。」《水浒传.第七回》:「每日将酒肉来请智深,看他演武使拳。」动词 扩展、阐扬。《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匮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 先王光演大业,肆于时夏。」动词 运算、推算。【组词】:「演算」。《宋史.卷八二.律历志十五》:「必使气之与朔无毫发之差,始可演造新历。」

解释:漾读音:yàng。副词 水波摇动的样子。【组词】:「荡漾」。南朝梁.简文帝〈述羁赋〉:「云嵯峨而出岫,江摇漾而生风。」动词 摇动船只。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诗:「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动词 抛掷。《董西厢.卷三》:「待漾下,又瞻仰;道忘了,是口强,难割舍我儿模样。」《水浒传.第八一回》:「两边都已会意,燕青便把索来漾将过去。」动词 液体满而溢出。【组词】:「漾奶」、「漾酸水」。形容词 水流悠长。《文选.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名词 河川名。即漾水。源出国内陕西省宁羌县北幡冢山,为汉水的上游。

解释:漁读音:yú。动词 捕鱼。【组词】:「竭泽而渔」。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动词 用不正当的手段掠夺、谋取。《商君书.修权》:「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元史.卷一七三.崔斌传》:「既至,凡前日蠹国渔民不法之政,悉厘正之。」形容词 与捕鱼有关的。【组词】:「渔业」、「渔翁」、「渔船」。名词 姓。如宋代有渔阳鸿。

解释:漬读音:zì。动词 浸泡。【组词】:「腌渍」、「浸渍」。《三国志.卷二九.方技传.华佗传》:「佗令温汤近热,渍手其中,卒可得寐。」动词 沾染。宋.陆游〈醉歌〉:「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渍短貂裘。」动词 牲畜感染疫病而死。《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名词 积留在物体上的污痕。【组词】:「油渍」、「墨渍」、「污渍」。

解释: 漱 读音: shù 。 动词 含水荡洗口腔。【组词】:「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动词 洗涤。《礼记.曲礼上》:「诸母不漱裳。」 动词 冲刷、冲蚀。《文选.马融.长笛赋》:「秋潦漱其下趾兮,冬雪揣封乎其枝。」唐.孟郊〈游韦七洞庭别业〉诗:「波涛漱古岸,铿锵辨奇石。」 其他字义 漱 读音: sòu 。 [一]之语音。

解释: 滲 读音: shèn 。 动词 液体慢慢的浸透或漏出。【组词】:「渗透」、「水渗到土里去了。」

解释: ● 漤 lǎn ㄌㄢˇ  1. 把柿子放在热水或石灰水里泡几天,去掉涩味:这柿子是~过的,不涩。  2. 用盐腌一下青菜等,使去掉生味。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 漤 lǎn 〈动〉 (1) 用热水或石灰水泡生柿子以除去涩味 [soak the astringent persimmens in hot water or lime water for several days]。如:漤桃;漤李 (2) 用盐或其他调味品拌 [生的鱼、肉、蔬菜] [preserve sth.with salt]

解释: ● 嘜 mà ㄇㄚˋ  ◎ [~頭]英語mark的譯音,也譯為“嚜頭”,進出口貨物包裝上的標記。

解释: ● 鹛 (鶥) méi ㄇㄟˊ  ◎ 鸟名,通常指画眉,羽毛多为棕褐色,叫的声音婉转好听。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 鹛 鶥 méi 〈名〉 画眉亚科各类鸟的通称 [babbler]。叫声婉转好听,羽毛棕褐色,嘴尖,尾巴长

解释: ● 鲞 (鮝) xiǎng ㄒㄧㄤˇ  1. 剖开晾干的鱼:~鱼。白~。鳗~。  2. 泛指成片的腌腊食品:茄~。笋~。牛肉~。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 鲞 鮝 xiǎng 〈名〉 (1) 干鱼;腊鱼 [dried fish] 石首鲞,食之消瓜成水。——晋· 王羲之《杂帖五》 (2) 又如:鲞鹤(即勒鱼做成的鱼干);鲞铺(卖干鱼、腌腊食品的店铺) (3) 腌腊食品 [preserved and cured food] 凤姐儿听说,依言夹些茄鲞,送入 刘姥姥口中。——《红楼梦》 (4) 又如:鲞腊(干腊鱼肉)

解释: ● 潴 zhū ㄓㄨˉ  1. 水积聚:停~。~积。~留(医学上指液体聚集停留,如“尿~~”)。  2. 水积聚的地方。详细解释详细字义 ◎ 潴 潴 zhū 〈名〉 (1) (形声。从水,猪声。本义:水停聚的地方) 同本义 [puddle;pool] 以潴畜水。——《周礼·地官·稻人》 (2) 又如:潴泺(湖泊) 词性变化 ◎ 潴 zhū 〈动〉 (1) 蓄积 [store up] 渚水潴涨,方广数里。——《水经注》 (2) 又如:潴水(蓄水);潴泄(蓄水和放水);潴畜,潴蓄(指蓄洪贮水);潴溉(蓄聚灌溉) (3) 指水停聚 [(of water) accumulate] [星宿海] 流出复潴,曰 哈剌海。——《宋史》 (4) 又如:潴淤(停聚淤泥);潴潦(聚汇的水;停积的水)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