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是割哪里,中国皇家启用太监的原因是什么?

2022-01-08 19:22:46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两方面用途,一是生活方面,二是政治方面太监是割哪里。生活方面,为了保持皇家的血统纯洁,后宫里只有皇帝一个男人。但有人的地方,就有许多杂活要做。你总不能让皇后娘娘烙大饼,贵妃娘娘摊大葱吧。并且,还有很多

两方面用途,一是生活方面,二是政治方面太监是割哪里。

太监是割哪里,中国皇家启用太监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方面,为了保持皇家的血统纯洁,后宫里只有皇帝一个男人。但有人的地方,就有许多杂活要做。你总不能让皇后娘娘烙大饼,贵妃娘娘摊大葱吧。并且,还有很多重体力活是女人干不了的,所以需要男人。可他们跟后妃们有染怎么办,阉了吧。

还有个很重要的用途,就是政治方面了。

我们知道,大规模启用太监参政的大一统王朝有三个,分别是:东汉、唐朝、明朝。

东汉时期,世家大族逐渐形成萌芽,贵族势力开始抬头。这些贵族自己拥有大量的土地、人口、财赋、部曲。还垄断了教育权,毕竟书墨等教具很贵,只有世家子弟和依附于他们的能人,才上的起学。话语权、官吏选拔权也逐渐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逐渐壮大,皇权就日益衰微,毕竟你当个村长,村里好几个拥有几百顷地的大地主,你就不敢大声说话,他们不听你的,你也没招。

所以,东汉皇权迫切需要一支力量掌握军队、财政来制衡他们,跟他们争权。但你提拔了几个寒门,他们权力大了,也成了世族,那怎么办?

唐朝,唐玄宗之前中央政局一直不稳,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韦后之乱等,大大小小的中央火拼数不胜数。玄宗之后中央没大了大问题,地方藩镇割据又成了大问题,因此出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更是遍地开花。

怎么解决这些藩镇,防止他们坐大成了燃眉之急。但是经常出现,派出去平叛的将领,有了独立领兵权,又开始不听中央的,形成了新的藩镇的现象。怎么找一支力量,既可以领兵,又不会独立形成藩镇?

明朝,大家都很熟悉崇祯上吊前说了句“诸臣皆可杀”,当年明月更是说崇祯手下的大臣有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王八蛋。文官嘛,上坑国家,下害百姓,管你国家危在旦夕,你播下来的赈灾银,我也捞够了再说。并且,话语权还完全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怎么贪婪无耻,都是忠君爱国的。

明朝历代皇帝都需要控制好文官,单纯找文官监察是不行的。毕竟大家都是科举上来的文人,提心吊胆地贪点容易吗,自己何苦为难自己,皇帝再下指标我也不会对同伴下狠手。怎么找一支独立于文官的势力,制衡这群水太凉?

他们的答案就是:宦官。

当太监的都是家里毫无根基的,毕竟有点势力谁当太监;又没有子孙,形成自己的家族势力;名声又不好,需要皇帝的庇护。这三点决定了,太监只能紧紧地依附于皇权,保着皇帝他们才能位高权重,他们才能活下去。

所以,东汉的宦官势力一完,皇帝立马成了傀儡。唐朝宦官势力大到可以废力皇帝,但他们只能在李世民子孙中再选皇帝,如果是个武将,拥有这样的权力早就江山易姓了。崇祯如果不一上台就杀魏忠贤,清除宦官势力,明朝可能晚死十几年,几十年。

但是,话语权掌握在世家、文官手里,他们自然不遗余力地丑化他们的死敌太监,太监们都成了阴险变态、无恶不作的形象

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太监?

应该是齐桓公时期的竖刁。因为在这之前,西周虽有太监制度,却没有留下关于太监的名录记载。

太监是割哪里,中国皇家启用太监的原因是什么?

管仲是春秋齐国推功至伟的人物,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是,他死后,齐国却出了个小人,这个人就是竖刁。竖刁本是小吏,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成了一名宦官。齐桓公没有采纳管仲遗言所提醒,亲信竖刁,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杀身之祸。

齐桓公晚年病危,竖刁突然作乱,断了桓公饭菜,桓公最后被活活饿死。齐国爆发乱局。齐桓公有六子,其子无诡继位,公子昭逃走,竖刁带人守住了正殿,与诸公子对峙,宫中成了剑拔弩张的战场。桓公死后六七十天,寝室蛆虫遍地,尸臭熏天,方才下葬。公子昭逃到宋国,在宋襄公的支持下,无诡元年(前642年),宋兵压齐都。掌兵权的雍巫带兵迎敌,高傒等老臣守城,高傒乘雍巫统兵出城,请竖刁进宫议事。竖刁没有怀疑,被埋伏的兵甲杀死,高傒迎公子昭回宫。无诡被杀,雍巫逃亡鲁国,齐国这才安定下来。

古代的太监是从哪朝开始的

  全部。而且记得不用镰刀,有专门的工具,还是个技术活啊。。。。
太监这个名称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唐朝之前,所有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统称宦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先秦时期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国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
  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
  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复萌。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其时,外戚势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
唐宋时期 唐代,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
  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各局长官称令或丞。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
  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兵的兵权。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
  因军政大权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在宪宗到昭宗期间登基的9个皇帝中有7个是由宦官所拥立,两个被他们所杀。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宋代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
  
明清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
  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
  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鉴于明朝宦官为害之烈,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称宫殿监办处,设总管、副总管等职。康熙时总管宦官为五品,雍正时改成四品。裁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人数大幅度缩减。
  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过此数。宦官升迁降调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尤禁其干政。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这些措施得到较好贯彻。虽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等屡犯例禁,朝臣为之侧目,终未出现汉、唐、明宦官的专权现象。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结束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的宦官制度。

TAGS: 方面  太监  娘娘  皇家  哪里  杂活  大葱  生活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