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成语?

2022-01-08 22:00:29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子曰:“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矣仁”化为成语是:巧言令色【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

子曰:“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矣仁”化为成语是:巧言令色【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参考资料:《论语》

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成语?插图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论语:

1.“巧言令色鲜矣仁”的道理是很明显的,既然是在谈论《论语》,我们也就不妨从《论语》中寻找答案。孔子对于仁的问题在《论语》中有不少论述,比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不忧”,而巧言令色是为自己的目的而取悦他人,掩盖自己对他人的真实看法和情感,这就不是“能好人、能恶人”。同时,巧言令色也是出于患得患失的心理,正是忧的表现。当司马牛问仁的时候,孔子回答“仁者其言也仞”,因为“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而巧言令色的人只是花言巧语,并不会将自己所说的付诸行动,所以说起来一定是不负责任地天花乱坠。这些都可以证明“巧言令色鲜矣仁”。

2.巧言令色的历史故事很多,秦代的赵高就是一个典型。此人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揣摩领导的意图积极迎合,这样就逐渐取得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的信任。但是,赵高想着的都是其个人私利,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反秦组织与力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时候,赵高仍在玩弄权术、打击异己,最终导致了秦帝国的灭亡。

1.3.[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原文通释]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孔伪善,仁就少了。”

[注释]

①令色:伪善的面容,讨好的表情。令,善。

②鲜矣仁:仁就少了。“鲜矣仁”是“仁鲜矣”的倒装。

[解读与点评]

“巧言令色”出自《尚书·皋陶谟》。

虚伪的人是没有真“仁”的。曾子曾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讨好人的笑脸,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难受)。”这可以说是对此的很好诠释。本章一句话,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出现了三次(其他两次见于《公冶长》第25章和《阳货》第15章)。

【原文】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