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的量化交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2024-01-18 08:53:40 金融百科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量化交易最近出名了,很火热,从背锅而起。很多朋友可能也是一头雾水?今天给大家说说量化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该如何看待。1、所谓量化交易,就是计算机的自动买卖。计算机的自

量化交易最近出名了,很火热,从背锅而起。很多朋友可能也是一头雾水?今天给大家说说量化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该如何看待。

1、所谓量化交易,就是计算机的自动买卖。

计算机的自动买卖?是的,买卖过程全部由计算机自主完成,无人工参与。

计算机咋知道买哪个?什么时候买?那是因为基金经理给了计算机一套买卖的程序和模型。

另一个层面来理解,量化交易就是人工智能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而且是成功应用。

2、量化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也是个新东西。国内最早见到量化的身影,大概也是在10年前左右,目前的一些头部私募量化公司,最早的也基本都是在2014-2015年左右才成立的。

量化发展的黄金时代,是2018年之后。为什么?因为这东西确实厉害。19-21年这三年,多数头部量化的每年的超额都在30%以上,部分都能达到每年40+%、50+%。所谓超额就是比指数多出来的部分,一般是沪深300或中证500等。一年下来,指数不涨不跌,量化能赚30%-50%。2019年指数涨30%,量化的收益就在七八十个点,你说厉害不?

所以这三年中量化的资金规模得到了爆发式的发展,以前市场当中的一个小众行业,一下子占到规模以上私募的半壁江山。规模越来越大,对市场的交易生态,影响也就越大。

没有特别准确的数据,但根据经验推算,目前股票纯量化的资金规模大概在1万亿到1.5万亿左右。交易占比更大,约占每天A股交易量的20%-25%左右。也就是说你平均做4笔交易,其中一笔的交易对手就是计算机。

3、量化是市场下跌的元凶吗?是市场大幅波动的助手吗?

我理解都不是,就是个背锅侠。这要从量化的运作原理说起。

量化的原理并不神秘,更不魔幻。所有的收益来源无非也就这么几种模式。只不过名字很高大上的样子。

第一、反转策略。说白了就是个高抛低吸。很俗气吧,很好理解吧。只不过有大数据的回测和统计,人家高抛低吸的时间和点位,可能比散户要好。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量化的主流策略。从这个角度而言,量化不仅没有助长杀跌,反而是减少了市场波动。

第二、动量策略。又是一个高大上的名词,本质就是个趋势交易,干的是追涨杀跌的活。和反转策略相反,这种策略确实能够加大市场的波动,但是也不能说成是下跌的元凶,因为上涨的时候人家也助力。

第三、量价策略。这个好理解,就是个技术分析。macD金叉之后上涨的概率有多大?两阳夹一阴之后是买入还是卖出?所有你能想的到的指标,想不到的指标,用过去30多年的历史数据回测演算,给你算的明明白白。

这点也是对散户影响最大的。过去单纯的依靠一些技术指标来炒股的人,现在基本没什么前途了。这方面普通人是绝对干不过计算机的,关键是计算机背后,还站着一大帮子数学天才。过去两年比较火的时候,数学、金融工程等专业刚毕业的研究生,去量化私募,光底薪都是百万起步。

第四、基本面因子。这个好理解,基本面选股嘛。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量化都是短线高频交易。最早的量化交易确实是主要T+0短线高频为主,但时至今日,这些低级粗暴的,已经卷不出太多的超额了。在此基础上都已经迭代净化了好几轮了。

第五、事件策略。你持仓的某只股票盘中突发利空,从你看到消息,阅读完,理解完,操作完,最专业的投资者也得几分钟吧,普通散户经历上述过程,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过去了。而量化需要多长时间?不到1秒!主打的就是手快。

还有的如宏观因子、行业轮动策略、一致预期等等的,这里步一一详细说了。而现在的量化,除了个别的使用单一策略,绝大多数都是好多种策略混搭使用。

所以看完这些,你就会明白,量化确实很强大,但绝不神秘,更不魔幻。更不是下跌的元凶。

市场低迷的原因有很多,直接原因就是没有增量资金,市场目前是个存量博弈甚至是个减量博弈的状态。而量化其本身并不从市场撤出资金。

4、量化需要加强监管码?

需要,所有的大体量资金的市场参与者,都需要加强监管。而且量化不仅有资金上的优势,更有操作上的优势,如频繁虚假申报等。有可能存在利用政策漏洞对现有的交易生态形成挑战的情况。

5、量化后面还会有持续的超额吗?

会的。

第一,科学原理上来说,人+计算机的决策和执行,一定是大于单纯的主观决策的水平的。

第二,历史经验来看,发达市场中量化的起步发展大概比我们早近20年的时间。我们最早的那一批做量化基金的创始人,基本上都是在华尔街打几年工,然后带个人家淘汰了的模型回来,拉几个人就干起来了。目前华尔街的头部量化中,平均每年的市场超额依然在十几个点以上。而且人家的规模更大,小A同学的规模前10大的私募中,有8家是纯量化,剩下的两家也是量化加主动。

所以量化的超额在今后依然还会持续。

但是目前我们的量化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一是开始加强监管了,这个大家都理解。第二是在经过19-21年大发展后,模型迭代的速度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加之内卷也厉害,所以在去年量化整体一般,是消化转型的一年。量化最为黄金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就是平稳发展。当然,还有第三点,就是AI大模型的发展,这对量化是利好,打开了新的空间。

总之,个人理解,量化的超额在今后依然还会持续,但已经不会像过去几年那么辉煌了。当然,就算再不济,跑赢绝大多数投资者,跑赢市场整体平均收益,依然是小意思。

6、我们该如何应对?

量化很强大,但并不是无所不能。作为我们普通投资者,市场足够大,能够容纳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和各种模式的方法,当然前提是你得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认知,并不断地学习总结完善。

再说了,过去几年量化一直都在市场中活跃,只不过多数人过去不知道,今天才知道而已。所以,该干啥干啥。

实在不行,打不过就加入吧,大概率比自己瞎折腾的要强。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