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2024-01-07 10:25:54 旅游知识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从低低起伏的山头向俄罗斯那边望去,碧绿的河滩草原延展至湛蓝的天际。如丝带般流动的额尔古纳河,曲折蜿蜒,仿佛同它多难多舛的千年历史纠缠在一起,生动的展示在我们面前。七月的

从低低起伏的山头向俄罗斯那边望去,碧绿的河滩草原延展至湛蓝的天际。如丝带般流动的额尔古纳河,曲折蜿蜒,仿佛同它多难多舛的千年历史纠缠在一起,生动的展示在我们面前。

七月的一个早上,我们离开风情万种的满洲里,一路向北。继续行驶在广袤的大草原上,牧草青青,牛羊成群,毡房星落,炊烟袅袅,盛装的呼伦贝尔在它最好的季节,尽情呈现出所有的美丽与丰饶。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草地上有几个大大的泡子(水洼),倒映着一碧如洗的蓝天和悠悠白云,格外明艳动人。当我们停车拍照时,有牧民策马而来:“骑马,越野,吃蒙餐?”,见我们无意停留,旋即打马而去,风中传来性急呵斥:“快走,快走,不许拍我的牛羊!”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50公里后,在一处加油站处左转,跨过额尔古纳河上的铁桥,往黑山头行驶了150公里,折转向左,再行驶40公里,通过五卡边检,我们便进入中俄边境的“卡路”。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这是一条位于中国版图“雄鸡”后脑勺的边境小道,少有图文描写,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往东北方向延伸。依次经过五卡、七卡,八卡、九卡,一直到室韦乡的临江屯。所谓的“卡”是过去边境线上设的哨卡,满语叫“卡伦”,如今只保留了五卡和七卡,其他卡点均都成了一座座沿河岸的小村庄。

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正源,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额尔古纳是通古斯语“honkirnaur”的音译,意思为鄂温克江。《旧唐书》中称之为望建河,《元史》中称之为也里古纳河,《明史》中称之为阿鲁那么连,自清代开始称之为额尔古纳河。其上源为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吉勒老奇山西坡的海拉尔河,向西流到新巴尔虎左旗阿巴图附近始称额尔古纳河,后折向东北,在额尔古纳市恩和乡附近同俄罗斯流来的石勒喀河(一般称为黑龙江北源)汇合为黑龙江,全长1666公里,总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有克鲁伦河、根河、激流河等。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从五卡至七卡的一段,是这条卡路景致最好的一段。午后的阳光,把草原河滩照耀得一片翠绿,风吹过,碧草低伏,野花摇曳,空气清新而通透,四野安静如坠秘境。额尔古纳河就在我们的面前安静地流淌,空旷的原野看不出国境的边界,唯有沿河的铁丝网却几乎和河流一样漫长,一直延伸到视野之外,提示着这一条不可逾越的边线。

从铁丝网向另一侧遥望,那边的一切和这边没有什么不同,仍然是无边无际的草原,空旷,宁静而冷漠,仿佛除了静默的我们,这个世界只有掠过两岸风声。由此你可以想象额尔古纳河的寂寞,因此,它几乎成了一条不能被靠近的河流,至少,在我们的情感中如是。

也许河的右岸注定比左岸美丽迷人,因为这岸上,才是属于我们的领土。然而,额尔古纳河的左岸也一定比右岸更值得我们怀念,因为那边岸上,是我们曾经的故土。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被鄂温克、蒙古等民族尊为母亲河的额尔古纳河,本是中国的内陆河。16世纪末,在蒙古大军曾经征服过并建立了钦察汗国的地区。新兴的沙皇俄国迅速崛起并越过乌拉尔山从西而来。入侵者用火枪和火炮消解了游牧民族数千年来在军事上的优势,占领了蒙古、鄂伦春、鄂温克等游牧民族原有的栖息地,迫使他们中的大部分部落退回到额尔古纳河东岸、黑龙江南岸的大兴安山地。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俄罗斯人与清军在雅克萨等地爆发军事冲突,作为胜利方的大清国却卑躬屈膝,割地求和,中俄两国签订划分东部边界的《尼布楚条约》,规定“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再次签订《布连斯齐界约》,确定中段至额尔古纳河往西至沙宾达哈为两国界线,至此,作为草原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额尔古纳河从此告别了中国内河的概念,成为了两个本来相距遥远的国家之间的界河。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我们继续前行,过了九卡之后,房屋村舍多了起来,草原上开始出现树林和大片开垦的耕地,大型收割机在金色的油菜地里来回穿梭,路边有不少贩卖蜂蜜的摊点,穿戴齐整的养蜂人,在密集的蜂箱和嗡嗡飞舞的蜜蜂间忙碌着。让我们好奇的是,额尔古纳河被称为鄂温克、蒙古或是许多古老游牧民族的摇篮之一,但走上卡路,以至室韦乡,几乎完全看不到蒙古族以及其他原住少数民族,这里更多的是汉族,回族和俄罗斯族的村屯。如今这些民族都已经哪里去了?新的民族是如何到达这里的呢?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就像绵长而多变的额尔古纳河一样,这片土地的历史也是那么的悠远而波澜起伏。文献记载,商周时期东胡诸部落占领了草原最丰饶的西辽河流域和额尔古纳河流域。先秦时期,匈奴数次南下,公元前234年,冒顿单于对东胡发动了征服战争,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

在匈奴人残酷的侵略之下,残余的部分东胡人被迫向东迁徙,走进了人迹罕至的深山,分别退入了大兴安岭南北部的大鲜卑山和乌桓山之中,多年以后大兴安岭中走出了鲜卑和乌桓两个民族。东汉时期,北匈奴远遁中亚,南匈奴改姓易服迁往中原,鲜卑民族开始逐渐走出了大兴安岭这个避难地,来到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呼伦湖畔建立政权,史称“南迁大泽”。成为了蒙古草原的又一个主人。

发源于漠北的拓跋鲜卑部落从额尔古纳河流域逐渐南迁,政权中心从大泽(内蒙古呼伦贝尔)迁至平城(山西大同)并建立北魏,后来道武帝拓跋珪迁都洛阳,成为了南北朝第一个统一北方的政权。当然,这并没有让他们中断逐渐汉化的历史进程,孝文帝拓跋宏在迁都洛阳后“断诸北语”,穿汉服,说汉话,兴汉俗,成为了今天汉族人的一部分,鲜卑民族的特点也消融在历史大潮之中。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在鲜卑族南迁大泽八百年后,室韦达怛人从大兴安岭走出,使这一片原是突厥语游牧部落的牧地逐渐蒙古化,从而改变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布。室韦达怛人是蒙古、塔塔儿等民族的先民。随着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其文字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之前,额尔古纳河地区一直是他母亲的氏族弘吉剌部的游牧地。蒙古帝国建立后,该地区分封给了成吉思汗的大弟弟哈萨尔。经过元,明至清初,一直是蒙古草原“幽静的后院”。直到《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为抵御沙皇俄国的继续扩张,朝廷开始鼓励向此地移民,于是河北、山东人接踵而至,包括部分新疆回部叛乱中向朝廷投降和被俘的“塔里雅沁回子”。纷至而来的移民潮使得这一地域的民族成分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回到现在,我们停留的室韦乡,尽管到处都有“蒙古之源”的标识,但它却是中国唯一一个俄罗斯民族乡。其中华俄后裔占总人口的63%。19世纪时,额尔古纳地区发现大量沙金,在中俄两边形成一股淘金热潮,不少汉族采金工们娶了俄罗斯女子为妻。加之俄国十月革命时,一批俄罗斯贵族为避难纷纷来到额尔古纳定居。经过一个世纪的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俄罗斯族。

民族融合的后代们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色,他们从相貌上还有着俄罗斯人的特征和部分生活习惯,但一口地道的东北大渣子口音,让人不禁慨叹时间、命运和文化的奇迹。我们同广场边小卖部的一位老人闲聊,老人的父亲是上世纪初山东迁来的汉族农民,母亲是纯正的俄罗斯族。这位老人眼部和面部轮廓带有明显的俄罗斯特征,张嘴却说一口山东话。老人说,在附近的恩河与临江等乡屯,还居住着几千多个俄罗斯族人和华俄后裔。1937年5月,占领东北的日军为了防止当地居民和苏联联合抗日,采取“清边并屯”,强行把他们从八卡、九卡等地搬到这些地方。

也许在历史长河里,迁徙,消亡和新生此消彼长,从来都不是唯一的、独自存在的。静静的额尔古纳河,养育了几多强大的民族,也见证了他们的历史变迁。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室韦北边,额尔古纳河依镇而过,窄窄的河道不足百米的样子,对岸是俄罗斯小镇奥洛奇。在室韦这个新兴的旅游小镇映衬下,显得有些破旧冷清。两边的居民显然比他们本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同胞生活得更近,不过长长的铁丝网和每隔数公里一座的岗哨,至少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咫尺天涯的意味。

河上有一座联通两岸的友谊桥,据当地人说:虽然有国家一类口岸,但室韦和奥洛奇并没有开放民间小额贸易和人员交流,就连室韦本地居民都从未前往过对岸。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距离室韦小镇10公里的临江屯,可以说是离额尔古纳河岸最近的村庄,这里也是我们此次旅行的最北点,安顿好住宿后,我们前往几公里外的老鹰嘴,它曾是电影《麦田》和《白鹿原》的拍摄地,因当地有一块巨石,状似老鹰的嘴而得名。

额尔古纳河的支流的腰板河在这块巨石下淌过,形成一个月亮般的河湾,河水清澈,树木青翠,每年7月中旬到8月初是它最好的时节,站在高处眺望,弯曲的河流,湿地,白桦林,开阔的平地和远处连绵的低山,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如金色的海浪般在我们面前涌动,而密密的白桦林,又将它们分割成整齐的方块。景色层次分明,色彩明朗大气。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回到临江屯已近黄昏,不大的屯子近百户人家,大约三分之二的居民具有俄罗斯血统,客栈的老板应该是第三代或第四代华俄后裔,已经不能完整地说俄语了,不过还是保持了俄罗斯族的许多民族特点。小木栅栏围成的客栈小院,种着各种蔬菜和鲜花,还不忘架一座装饰美丽的秋千,这正是俄罗斯人的一大喜好。

作为客房的俄式“木刻楞”经过改良,铁皮屋顶已经代替了传统的斧劈木板。这种俄式木屋外墙用圆木围成,圆木之间填有青苔,屋内铺设着木地板,有北方常见的火炕,特别干净整洁。

客栈大约一次能够接待十几位客人,如今所有房间都住满了。只需轻轻翁动鼻子,你就能闻到满院子烤着“列巴”的麦粉和黄油的香味,依稀还有丝丝野果酱的甜味,不由让我想起新疆布尔津“小白杨”家庭旅馆的味道来,还有那位和蔼的俄罗斯族老太太,熟悉而亲切。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晚饭后来到村前山坡上看日落,这是游客到临江屯必须打卡的项目。落日之处正是额尔古纳河左岸的故土。广袤的草原与渐淡渐逝的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而夕阳却把这片天地和山水的轮廓清晰地勾画了出来。流动着的温暖而清透的光影刺痛着我们的眼睛,也许还有心绪。

一会儿,太阳变成了橙红色,又变成了深红色。闪射出最后的明亮的光芒,流转的云彩,展示着它们的极致的绚烂色彩,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的映照之下的额尔古纳河,显得格外的瑰丽。很快,夕阳一点一点地落了下去。余光收拢,失去了光芒的流云,显得心事重重,默默地漂浮在江水之上,久久不肯散去,仿佛在水中寻找它们渐渐消逝的容颜。

天地似乎一下子静止了,而我的心也跟着静止了。泛着星光的额尔古纳河,再次显示出不可接近的冰冷与生分,就像生疏的情感与无法挽回的历史,或许我们只能追溯而不能长期拥有。或许某一天会因为时间的流动和变化而慢慢融化,谁知道呢?

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行走,找寻中国内河到中俄界河的历史脉络
 
 
 

第二天返回途中,我们来到离额尔古纳市不远的白桦林景区,它是额尔古纳河给予右岸的最美礼物。高高的白桦树直入蓝天,阳光透过树干枝叶,在林中撒下无数明亮的光幕,清新透彻。林中许多一根同生三株、五株的白桦,相偎相聚,洁白的树干,黑色的斑痕,隐藏着岁月与历史的年轮。风过林梢,绿叶飞舞,仿佛额尔古纳河右岸最深切的期盼与思念,在时间的轮回中飘落,重生,无休无止,生生不息。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