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是西方国家重要的节日,圣诞节是中国的什么节日?

2022-01-08 22:25:15 节日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圣诞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圣诞节是西方国家重要的节日。圣诞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重要性相当于中国的春节。 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西方传统节日,在每年12月25日。弥

圣诞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圣诞节是西方国家重要的节日。圣诞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重要性相当于中国的春节。 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西方传统节日,在每年12月25日。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 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则在每年的1月7日。 圣诞节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亚洲的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圣经实际上并无记载耶稣诞生日期,圣诞节是后人公定的。 圣诞节本是宗教节日。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使圣诞节开始渐渐流行起来。圣诞庆祝习俗在北欧流行后,结合着北半球冬季的圣诞装饰也出现了。 十九世纪初发展至中叶,整个欧洲、美洲开始过起了圣诞节。并衍生出了相应的圣诞文化。 圣诞节传播到亚洲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韩国、中国等都受到了圣诞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圣诞节在中国传播地尤为突出,至二十一世纪初,圣诞节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当地习俗,发展日趋成熟。吃苹果、带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参加圣诞派对,圣诞购物等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重要的节日,圣诞节是中国的什么节日?插图

没有关系。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重要的节日,圣诞节是中国的什么节日?插图1

圣诞节狂欢夜的习俗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远远早于八国联军侵华,所以这两者没有任何关系的。

圣诞节的由来: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圣诞节又称耶诞节、耶稣诞辰,译名为“基督弥撒”,是西方传统节日,也是许多西方国家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每年此时,欢快的圣诞歌在大街小巷飘扬,商场里流光溢彩,琳琅满目,到处弥漫着温馨欢乐的气息。孩子们在甜美的梦乡中,盼望着圣诞老人从天而降,带来梦寐以求的礼物。

扩展资料

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那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耶稣的受洗。

后历史学家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

经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本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

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基于此原因,罗马教会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

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

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

  圣诞节在西方国家当中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受到重视。在西方,圣诞节最早只是宗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仪式,以纪念耶酥基督的诞生。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开来才逐渐在民间形成一种习俗,并带着很浓重的宗教色彩。后来基督教开始分化,逐渐形成天主教、东正教等不同分支,圣诞节的内容也随着这些教派的不同而有大同小异之处。
  随着基督教向世界的传播,圣诞节这独特的宗教文化也向世界传播开来,并且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更具有地域风格的“圣诞节文化”。 圣诞节在中国大陆的传播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文化体系的一个现象。圣诞节在中国的发展同样也受到了“中国色彩”的渲染,带着浓重的中国色彩。
  虽然说它仍然是基督教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国大陆,人们更加重视的是它的节日气氛,而非宗教内容。在我们身边,过圣诞节的人,绝大部分都很重视圣诞节,但是在他们当中,则有佛教徒,有穆斯林,甚至还有无神论者,当然也有信仰基督教的。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圣诞节,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潮流,或者说是时尚。
   我们开过这样的玩笑,圣诞节喝酒庆祝,除了不知道要庆祝什么以外,还不知道是要敬玉皇大帝还是敬耶酥。很可能这样说会对一些虔诚的信仰者造成感情上的伤害。但是这却表达了我们内心一种十分沉重的矛盾。西方文明在中国的影响如此之深重,特别是在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人身上更为严重,这不得不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在他们身上的淡化而感到担忧。
   现在有这样一个词语,即文化入侵,说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入侵。它以麦当劳、好莱坞、可口可乐等为标志,正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入侵,也成为宣传西方文化的一个橱窗。有人提出这样的担忧,现在有的孩子对外国事物十分了解,但是对中国本土事物却知之甚少。
  虽然这样说不免存在夸张之处,但却也发觉了一种让人担忧的现象。如果说中国文化本身已经失去吸引力,这不免有些杞人忧天,但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中国逐渐扩展和本土文化的淡弱,却不得不另人担忧。这提出一个问题,即我们如何正视西方文化?我们自己是要全盘西化还是对东西方文化采取一种兼收并蓄的包容态度,还是努力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这值得认真思考。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名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将世界文明分为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其中包括一个被称为“儒教文明”的中国本土文明,以区别于更广而泛之的、包括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鲜,甚至日本等相关文化的“中华文明”。
  且不论这种分法是否正确,但是足以说明儒教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举世公认。实际上塞缪尔·亨廷顿更关注的是一个有着佛教信仰传统的中华文明,即已包括前面所列的除中国本土文化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当然作为这个文明的核心,中国文明自然被视为有着基督教传统的西方国家的挑战。
  塞缪尔·亨廷顿担心的是这两个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会代替冷战以来的意识形态冲突。同时他也特别重视穆斯林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那么文明之间是否真的会产生冲突呢?现在这只是一个不得而知的预想。这种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分析实际上暴露的是西方政治、而非西方文明觊觎中国利益的用心,只不过打的却是文明这张牌。
  经济全球化时代必然会使一些人认为文化的趋同也将是世界未来文化的走势。如果一味的追求世界文化的大同,那么这不免显得太理想主义;而一味的强调文明的冲突也不免显得过于狭隘。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重要的是我们要怎样去看到这个现实。
  文明和经济有着某种不可解脱的联系,但是文明却不是经济发展与否的决定力量。“全盘西化”论者却恰恰认为文明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他们崇拜西方文明,向往西方生活方式,实际上只是崇拜西方发达的社会经济,而并非真正的西方文明。 现代中国还有这样的一个词语,即小资。
  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也许许多人会将其理解为“小资产阶级”。但是这个词语所代表的内容却不是被阶级斗争批判得一无是处的真正意义上的小资产阶级,而是作为工薪阶层、也就是所谓“白领阶层”的一个代名词。他们是现代知识经济产生的一个阶层,而不是生产关系划分的阶级。
  同样,他们也代表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国小资等同于西方的中产阶级,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事物。由于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很多人认为中国现代小资阶层是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国的实践群体。其实不然。他们接受一些西方价值观,而并非完全认同西方价值,在他们身上却有着很浓重的现代中国的特色:温和、开放,不断进取。
   文明是一个严肃的词语,和文化相比起来,它带有更多的理性成分。不同文明的产生是不同文化发展成熟的一种结果。当代世界是一个经济趋于一体的时代,以此为载体,文化也开始互相包容。圣诞节只是一种文化,是基督教文明的一种表现,传播到中国来的只能看做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其中必然也带有现代社会的感性成分,但是经过中国文化的浸礼,它也会成为未来中国文明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无视这种现实的存在,因为信仰自由,中国的信仰文化不仅仅是道教的和佛教的,同时也包括伊斯兰教的和基督教的。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