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含义,莫为浮云遮望眼是什么意?

2022-01-09 16:45:44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这两句话出自两首诗。意思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含义,不要被眼前的浮云遮住了远处的事物,做事应该把眼光放长远。;第一句话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

这两句话出自两首诗。意思是不畏云遮望眼的含义,不要被眼前的浮云遮住了远处的事物,做事应该把眼光放长远。;第一句话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第二句话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原诗为,;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扩展资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近代诗人毛泽东于1949年4月19日所写的一首诗。;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1949年3月28日夜晚,国民党左派人士柳亚子做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一首》,称感于国民党的混乱现状,要回家乡分湖隐居。同年4月,毛泽东同志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回赠,用严子陵隐居垂钓富春江畔这件事,劝柳亚子先生留在北京继续参加建国工作。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含义,莫为浮云遮望眼是什么意?插图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不光是一切陈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
  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可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的阴霾却不会轻易地被驱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第九句至第十二句又加入了作者的想象: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缘 】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