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怎么修剪

2023-09-14 18:17:45 花卉知识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202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 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引发了学界的长期争论:良渚文化能不能作为中国文明的代 表?有学者认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一直由先进的中原地区引领。这是因为中原地区地处 核心位置,被周边地区尊奉为“中国”。而“最初的中国”呼声较高的竞

202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引发了学界的长期争论:良渚文化能不能作为中国文明的代 表?有学者认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一直由先进的中原地区引领。这是因为中原地区地处 核心位置,被周边地区尊奉为“中国”。而“最初的中国”呼声较高的竞争者,包括夏王朝 时代以洛阳游计品盆地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以及尧统治时代晋南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分 布于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只是处于被引领的地位。 也有学者依据“仰韶古国”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中国早期文明看重王权、军权而排斥神 权的特征。他们认为这样的社会发展模式更加务实,通过祖先崇拜维系的社会群体也更加稳 定,这才能成为三代文明之开端。而良渚社会虽然王权、军权和神权并重但仍以神权为主, 无节制地将社会财富大量挥霍于非生产性的宗教祭祀上,掏空了社会机体正常运转和持续发 展的基础,使社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这种模式必然失败。 另有学者指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并无强势中心主导。距今 6000 年至 5300 年期间, 各地区独立奋进,在自身传统基础上发生“裂变”,都达到过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出现众多 古国;在独立发展的同时,各地区也因密切交流和“撞击”,形成了一个“最初的中国”。 这个“中国”并非占据“天下之中”的某个高级文明体,而是覆盖“九州”范围的文化共同 体。良渚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关系正需在此视角下认识。 从良渚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古城融合各地区优势,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高度:兴 建了中国史前时代第一个都邑;首次完成大规模水利系统的建设;对农产品大量控制,拥有 “国营”农场;社会上层对大规模手工业生产进行管理,在古城内及周围区域发现了玉器、 石器等作坊;完成了萨满式宗教的系统化,使之成为疑聚和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制度化的 王权和军权已形成。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表明学界对其文明发展水平的认 可。 (摘编自李新伟《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

材料二: 读懂良渚,首先要读懂良渚玉器。在良渚文化中,那些镌刻在玉制礼器上的标识,承载 着礼制规范的意义。 世界上早期的古代国家,政权和信仰无不结为一体。良渚先民将玉看作自然界中最美丽、 最稀有的矿物,因此用玉来祭祀神灵,表现王权。而在长江下游地区,从良渚文化的多个遗 址出土的多件玉器、象牙器、漆器甚至陶器上,我们都看到了相同的“神徽”,意味着先民 有统一的信仰崇拜。 良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陕西榆林神木石峁古城出 土过被切成片的玉琮,在广东石硖文化的遗址中也有玉踪出土,而在更晚的商代殷墟和金沙 遗址都有仿良渚的玉琮被发现。由此可见,随着良渚玉器的广泛传播,良渚文化的影响力遍 及九州。良渚古城遗址,不仅是浙江的文化印记,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和文明圣火。我们从 良渚文化的传承中,也看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 (摘编自陆遥《美丽良渚探源中华》)

材料三: 2019 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一年来,已有 150 余万人次参观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是超大超复杂型考古土遗址,如何保护是重 大课题。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依靠数字赋能,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遗址公园围绕保护管理全域化、 信息化、集成化的要求,织密“日常巡查十科技预警”的保护网,实现 5G 信号全覆盖。 良渚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互办展览。为期 3 个月的良渚文明故宫特展,汇集 260 件(组) 良渚玉器以及商周、汉代等仿良渚风格玉器,接待国内外观众 50 余万人次。同时,良渚文 化“云展览”“夜游博物院”等活动陆续推出,累计在线吸引观众上亿人次。 此外,考古工作者每年将选一到两个遗址点进行精细化解剖发掘,供游客参观。良渚实 验考古作坊,也将成为游客体验场所。眼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还在继续提升、扩建,良渚 博物院将有一条长长的“良渚文化艺术走廊”,把遗址公园和博物院“串”起来,游客可以 一路走,一路感受品味。 良渚古城遗址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力推动遗产地的乡村振兴、生活富美,也为当地高 质量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和创新因子。 (摘编自江南《良渚文化有声有色》)

展开全文

1. 下列对于“最初的中国”理解与材料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3 分)

A. 一些学者认为地处核心位置的中原地区一直被周边地区尊奉为“中国”,引领着中 国史前文化的演进。

B. 一些学者认为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和晋南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是“最初 的中国”的两个中心。

C. 一些学者认为良渚社会以尊奉神权为主,在宗教祭祀上耗费大量社会财富,这种社 会模式不可能是中国文明的开端。

D.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史前各地区都曾达到过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出现众多古国,相互 碰撞交流形成“最初的中国”。

2. 根据出土的良渚玉器来分析,下列结论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玉器作坊的发现,表明社会上层对大规模手工业生产的管理已有相当水平。 B. 镌刻在玉制礼器上的标识,意味着先民相较于神权更注重的是礼制规范。

C. 良渚文化多个遗址出土的玉器中有相同的“神徽”,说明先民有统一的信仰崇拜。 D. 陕西、广东等地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证明良渚文化的影响力遍及九州。

3. 市民为良渚文化遗产保护献计献策,下列建议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 开办良渚玉器展,并进行线上同步直播。 B. 提供双语讲解器,提升博物院接待水平。 C. 创立考古科普周,给游客提供发掘机会。 D. 打造“云博物院”,让参观者多方位体验。

4. 结合材料来看,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有哪些意义?(4 分)

5. 如果你支持“良渚文化能代表中国文明”这一观点,请依据材料陈述理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亲情 (美)霍桑 一座小屋二楼的客厅里,陈设朴素。两位年轻漂亮的女人共坐炉旁,各自怀有相同的哀 伤。她俩不久前才成为两兄弟的新娘,哥哥是老水手,弟弟初次出海。可是接连两天噩耗不 断,一个丧生于加拿大海战,另一个葬身于大西洋的暴风雨。丧亲之痛引起普遍同情,来新 寡的妯娌俩家中吊唁的客人络绎不绝。两位未亡人虽对朋友们的好意深为感激,却还是巴不 得他们走开。两人都觉得,不论多大的伤痛,都能在对方的心中找到慰藉。于是她们默默流 泪,沉浸于悲痛之中。但一个小时后,其中个性温和安详,却并不脆弱的那位,开始顺从天 命,率先恢复被打乱的生活秩序,动手在炉前摆好餐桌,端来简单的饭莱,握住弟妹的手。 “亲爱的妹妹,今天你一口东西还没吃呢。”她说,“站起来吧,求你了。” 她这位弟媳性格热烈急躁,凶信传来,她又是尖叫又是号哭,悲痛欲绝。此刻,一听玛 丽的话就往后缩,如同受伤者害怕别人触痛伤口一样。 “我再也没福分了,也不想再祈求!”玛格丽特又一阵热泪涔涔。 时间飞逝,平日安歇的时辰到了。两兄弟成亲时,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只能住在一起, 共用客厅,只对与客厅相连的两间卧室各自享有特权。两位未亡人,用柴灰盖住炉中余火, 将一盏点着的灯放上炉台,各自回房。两间卧室的门都没关。两妯娌并未同时入梦。玛丽默 默忍受伤痛,很快就坠入梦乡。然而夜越深,玛格丽特越辗转不宁,卧听雨声点点滴滴。她 时时从枕上探头,张望玛丽的卧室与中间的客厅。两把椅子,空空荡荡,在炉旁的老地方相 对而望。两兄弟曾坐在上头,青春勃发,笑逐颜开。玛格丽特满腹辛酸,呻吟叹息,忽听街 门被人敲响。 敲门声缓慢而有节奏。玛格丽特看看嫂嫂卧室,见她仍沉睡不动,就爬起来,稍稍整整 自己,恐惧和急切使她瑟瑟发抖。 “老天保佑!”她叹口气。 抓起炉台上的灯,她赶紧走到俯临街门的窗前,这是扇安着铰链的格子窗。她推开窗户, 把头稍稍探到外面潮湿的空气中。但见门前有盏灯笼,红彤彤地照着,灯光融入附近一滩滩水洼之中,其余一切都被沉沉黑夜所笼革。窗户在铰链上吱嘎一响,突出的屋檐下就走出一 个人来,抬头往上看,想弄清他敲门叫醒的是哪一位。玛格丽特认出是城里一位为人和善的 客栈老板。 “古德曼·帕克,你有啥事?”寡妇喊道。 “是玛格丽特太太吧?”老板回答,“我还担心是您嫂嫂玛丽呐。” “看在老天份上,你到底有啥消息?”玛格丽特尖声叫道。 “半点钟以前,有个专差从城里过,”古德曼·帕克道,“他在我店里歇了一会,我跟 他打听前线的消息,他说你知道的那场小仗我们打赢了,十三个本来传说被打死的人都还好 好地活着,你丈夫也在内。估摸着你不会怪罪我打扰你休息,就过来告诉你一声。晚安。” 说完,好心人动身走了,灯笼一路闪着微光,照亮两旁景物,若隐若现。然而玛格丽并 未逗留在窗前观看这如画的场面,欢乐闪电般穿过心房,把她心儿照亮。她气喘吁吁飞一般 奔向嫂嫂床边,可才到卧房门口又打住了。 “可怜的玛丽!”她自忖着,“我要把这消息藏在心里,等到明天再说。" 她走到床边,瞧瞧玛丽是否安睡。只见她脸半朝里侧,曾躲在那儿暗自流泪。不过眼下 脸有种平静的满足,仿佛她的心就是深深的湖水,逝去的已沉入湖底,湖面变得风平浪静。 玛格丽特退了回去。 夜更深,玛丽猛然惊醒,迷迷糊糊听到两三阵急促热烈的敲门声。担心弟妹也被惊动, 玛丽披上一领带帽斗篷,端起炉台上的灯,急忙走到窗口。碰巧窗户没扣上搭扣,一碰就开 了。“是谁呀?”玛丽颤抖着向外张望。 狂风暴雨已经过去,月亮高悬,照亮头顶破碎的云团,照亮脚下黝黑潮湿的房屋。地上 那一滩滩的雨水,微风吹来,便发出扭曲的银光。一位水手打扮的青年,正独自站在窗下。 玛丽认出是那个靠短途航行挣饭吃的人,也没忘记自己出嫁之前,此人曾是她失败的追求者 之一。“斯蒂芬,你来这儿想干啥?”她问。 “打起精神来,玛丽,我只想安慰安慰你。”遭过拒绝的追求者答道,“十分钟前我才 到家,我娘告诉我的头一件事就是你丈夫的坏消息,来不及跟老人家多说一句,我就抓起帽 子,一路跑了来。玛丽,不跟你说上句话,我就睡不着觉。” “斯蒂芬,我本来对你的看法还好得多!”寡妇大声道。泪水夺眶而出,打算关上窗户。 “听我把话说完嘛。”年轻的水手喊道。“昨天下午我们跟一艘从老英格兰来的帆船打过招呼, 你猜我看见谁站在甲板上呀?他平平安安,就是比五个月前瘦了一点儿。” 玛丽探出身去,无言以对。 “就是你丈夫嘛。”宽宏大量的水手接着说,“祝福号翻船的时候,他抓住了桅杆,保 住了性命。只要风顺,帆船天亮就能进港,明天你就能见到他啦。好啦,晚安。” 他匆匆走了。玛丽看着他的背影,不知自己是梦是醒。水手时而隐入房屋的暗影,时而 出现在道道明亮的月光下面,忽强忽弱。然而,一股确信不疑的幸福洪流渐渐涌上她的心。 她头一个冲动就是叫醒弟妹,与她分享这新生的欢乐。打开她卧室的门,这门是夜来关上的, 4

5 没上闩。走到床边,正要把手放到熟睡者的肩头,却冷不丁想到,玛格丽特醒来时想到的会 是死亡与悲恸。玛丽用灯照照丧亲者毫无知觉的身体,弟妹睡得并不安宁,周围帐幔乱成一 团。年轻的脸蛋红扑扑,樱唇半开半闭,露出生动的笑容。 “可怜的弟妹!你的梦可别醒得太早。”玛丽心想。 离开之前,她放下灯,尽量理好床单,不让寒气侵袭兴奋的熟睡者。可手刚一挨玛格丽 特的脸就发抖,一颗泪珠也坠落到她的脸上,于是她猛然苏醒。 (选自《霍桑短篇作品选》,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两位丧夫的年轻女人表面上对客人的吊唁深表感激,实际上不堪其扰,“希望他们 赶快离开”。 B. 玛格丽特性格热烈急躁,她因悲伤过度不肯进食,并认为玛丽的劝解和安慰是对她 的伤害。C. 两间卧室的门都没关,暗示着两位未亡人在相同的遭遇中心意相通,希望能给与对 方慰藉。D. 两位好心的报信人最后都道了“晚安”,表现了他们的礼貌和修养,暗示妯娌俩深 受人们尊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描写了听到敲门声后妯娌俩的不同动作,玛格丽特“稍稍整整自己”,而玛丽 “披上一领带帽斗篷”,生动细致地表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 B. 小说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不仅主要人物的命运发生突转,对次要人物的描绘也非平 铺直叙,比如巧用误会表现斯蒂芬来访的目的,读来引人入胜。 C.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叙述者洞悉一切,呈现了玛格丽特和玛丽在夜晚各自的经 历,使读者全面客观地了解到事情的过程与真相。 D. 小说善于通过环境描写暗示主题,“沉沉黑夜”“月亮高悬”“扭曲的银光”表明 了命运的变幻莫测和亲情的复杂矛盾,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悲悯。

8. 得知丈夫生还的消息后,妯娌俩产生了相似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说明。(4 分)

9. 小说多次写到人物的“醒”,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其丰富的意蕴。(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玛格丽特怎么修剪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沈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 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 数千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曰:“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 神乎?赤眉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 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①,不畏天乎?”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隗嚣②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

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 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 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 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群寮知 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周郊后稷,汉当祀尧。诏复下公卿议,议者佥同,帝亦然之。 林独以为周室之兴,祚由后稷,汉业特起,功不缘尧。祖宗故事,所宜因循。定从林议。 后代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林荐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多 归之。十一年,司直官罢,以林代郭宪为光禄勋。内奉宿卫,外总三署,周密敬慎,选举称 平。郎有好学者,辄见诱进,朝夕满堂。 后皇太子彊求乞自退,封东海王,故重选官属,以林为王傅。从驾南巡.狩.。时诸王傅数 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诏;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虽不见谴,而林特受赏赐,又辞 不敢受,帝益重之。二十二年,复为光禄勋。顷之,代朱浮为大司空。明年薨.,帝亲自临丧 送葬,除子乔为郎。 (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有删改) (注)①覆车:比喻失败的教训。②隗(kuí)嚣:天水成纪人,出身陇右大族,西汉末年 割据一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3 分) A.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 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B.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 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C.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 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D.光武闻林已还/三辅乃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书故旧及西州事/甚悦之/赐车马衣被/ 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惮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细弱,在古代,因女子和孩子细小柔弱,所以常常用“细弱”来借指妻子儿女,泛 指家属。B.物故,即事故,《汉书·苏武传》中“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中的“物 故”即为此意。 C.巡狩,亦作“巡守”,即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古时皇帝五年一巡狩,以视察 诸侯所守的地方。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本文中杜林贵为大司空,所以称他的死为“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7 A.杜林沉稳好学,博学多闻。他家里藏书丰富,加上受学于喜好文采的张竦,学识广 博,被当时的人称为“通儒”。 B.杜林志节高尚,受人尊崇。他为隗嚣所拘,终不失节归附;他亲自推弟弟的灵柩车, 令刺客也感动于他的道义,不忍行刺。 C.杜林举贤荐能,奖掖后进。先后向朝廷推荐了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和陇西的牛 邯等人,对郎官中喜好学问的人经常加以指点。 D.杜林恪尽职守,深受器重。他随从皇帝南巡,只有他有召必到。其他王傅被批评, 唯独杜林受到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车,不畏天乎? (2)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

14.杜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芦花被 [元]贯云石 仆过梁山泊,有渔翁织芦花为被。仆尚其清,欲易之以绸者。翁曰:“君尚吾清,愿以诗输 之。”遂赋,果却绸。 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 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 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 青绫莫为鸳鸯①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赠渔父 [唐]杜牧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②人。 (注)①鸳鸯:绣在绫绢上的鸳鸯图案。②独醒:出自《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芦花被》第二联写西风袭来的雪夜,诗人因身盖芦花被御寒,不觉得冷,于是安 然入梦。B.“青绫莫为鸳鸯妒”一句,诗人极富幽默情调地安慰“青绫”不要妒恨主人拿它换 芦花被。C.《赠渔父》和《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舟”意象寄寓了相似的情感。D.《赠渔父》“不曾逢著独醒人”一句借用屈原的典故来抒情,显得含蓄蕴藉,回味 无穷。

16.两首诗中的渔翁形象同中有异,请简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 ___________”。 (2)开路人永被缅怀。《蜀道难》中,经历了“ ”的巨大牺牲, 才有了通天险路。蜀道之高,行人“ ”,与李白的“手可摘星辰”有 异曲同工之妙。 (3)《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描写项脊轩里充满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深圳的图书借阅之便利让著名作家张抗抗________。市民除了到图书馆可以直接进行借 阅,深圳也自主开创了“城市街区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这台被称为“自助图书馆” 的机器,遍布深圳市的各个社区、街边,市民在这里借书、还书,就像在银行 ATM 机上取钱、 存钱一样便利,不用亲自跑图书馆,就能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张抗抗还注意到,深圳的图书馆里还________地开辟了一个“交换书角”,“你可以把 家里的旧书送来,在这里交换你想要的书。让书永远在流动当中,让更多人受惠,这也是一 个很好的经验。”张抗抗感叹。 在深圳购书也是一种享受。“深圳有一个中心书城,购书环境之好,你进去后就会 ________。”张抗抗描述道。深圳中心书城的设计非常人性化,买书的人可以在书架前的木 制台阶上坐下并_________地翻看,此外,还特别开辟了专区,为外地打工者设置了免费的 “书吧”。书城周边还集中了各种类型的商业消费区,可以让人们在这里惬意地待上一整天。 而且,中心书城并不是孤立的,( ),各个街道还有街道的“书吧”,“以中心书城为核 心,每个区的书城和街道的‘书吧’就像一朵复瓣花的花瓣一样,一层一层地绽放开来。” 张抗抗形象比喻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叹为观止 别出机杼 乐而忘返 随心所欲 B.赞叹不已 别出心裁 乐而忘返 随心所欲 C.赞叹不已 别出机杼 乐不思蜀 得心应手 D.叹为观止 别出心裁 乐不思蜀 得心应手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深圳各个区还有区的书城 B.它的周围有许多小书城

玛格丽特怎么修剪

C.各种书城分布在深圳的各个区 D.深圳的好多区都有自己的书城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科学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 。 但最近,一位名叫日置幸介的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新理论:在地震发生前 半个小时甚至更久,地震发生地上空的电子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似乎是即将发生的 地震引起的。 日置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发现。在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 ),这两次地震所在地都 有详细的 GPS 数据。日置发现,在这两场地震发生前至少 30 分钟,电子密度都出现了明显 增加;地震越大, 。在 2014 年智利的 8.2 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 间是提前了 25 分钟,而在 9.O 级的日本东北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 40 分钟。所以说, 电子信号 ,还会表明即将发生的地震的相对大小。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他又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 B.他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的情况 C.又另外发生了两次大地震 D.另外两次大地震又引起了他的注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社会或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 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可以健全个体的人格素养,提升自我的生活品 质,同时也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当下社会中,有人特别是一些少不更事的年 轻人崇尚所谓的颜值至上、消费至上、娱乐至上的生活理念,这与他们审美的偏狭不无关系。 鉴于此,有人说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也有人说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教育的缺陷,当 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 作为当代青年,你如何看待“审美的偏狭”现象?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 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考模拟卷答案详析 1. B 2. B 3. C 4. 表明良渚古城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学界承认,提醒我们以融合的视角认识文明的起源;有利于 良渚古城保护;有利于促进遗址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 5. 良渚古城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高度;良渚文化的影响力遍及九州;良渚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中 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发展过程。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B.“一些学者认为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和晋南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是‘最初的中国’的两 个中心”错误,原文是“有学者认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一直由先进的中原地区引领。这是因为中原地 区地处核心位置,被周边地区尊奉为‘中国’。而‘最初的中国’呼声较高的竞争者,包括夏王朝时代以洛 阳游计品盆地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以及尧统治时代晋南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因此“以洛阳盆地为中心 的二里头文化和晋南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是‘最初的中国’的两个中心”不是“一些学者”的观点。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和推断的能力。 B.“镌刻在玉制礼器上的标识,意味着先民相较于神权更注重的是礼制规范”错误,原文是“在良渚 文化中,那些镌刻在玉制礼器上的标识,承载着礼制规范的意义”,不能推断出“先民相较于神权更注重的 是礼制规范”。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创立考古科普周,给游客提供发掘机会”错误,由“此外,考古工作者每年将选一到两个遗址点 进行精细化解剖发掘,供游客参观。良渚实验考古作坊,也将成为游客体验场所”可知,原文认为应当“供 游客参观”“让游客体验”,而不是“给游客提供发掘机会”。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有哪些意义”,答题区间在材料一至材料三。 由材料一“从良渚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古城融合各地区优势,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高度……良 渚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表明学界对其文明发展水平的认可”可知,申遗成功表明良渚古城遗 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学界,承认提醒我们以融合的视角认识文明的起源。 由“良渚古城遗址是超大超复杂型考古土遗址,如何保护是重大课题”“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依靠数字赋 能,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遗址公园围绕保护管理全域化、信息化、集成化的要求”等可知,申遗成功有利 于良渚古城保护。

由“良渚古城遗址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力推动遗产地的乡村振兴、生活富美,也为当地高质量发展 注入了文化内涵和创新因子”可知,申遗成功更有利于促进遗址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题干问“良渚文化能代表中国文明的理由”,应当结合良渚文化的特点、优势进行分析。由材料一“从 良渚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古城融合各地区优势,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高度……社会上层对大规模手 工业生产进行管理,在古城内及周围区域发现了玉器、石器等作坊”可知,当时的良渚古城已达到前所未 有的社会发展高度,因此可以代表中国文明。 由“在陕西榆林神木石峁古城出土过被切成片的玉琮,在广东石硖文化的遗址中也有玉踪出土,而在 更晚的商代殷墟和金沙遗址都有仿良渚的玉琮被发现。由此可见,随着良渚玉器的广泛传播,良渚文化的 影响力遍及九州”可知,良渚文化的影响力遍及九州,因此可以代表中国文明。 由“良渚古城遗址,不仅是浙江的文化印记,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和文明圣火。我们从良渚文化 的传承中,也看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可知,良渚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 体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代表中国文明。 6. C 7. D 8. 突如其来的喜悦分享幸福的冲动欲言又止的顾虑,对不幸姐妹的恻隐。 9. 玛丽被深夜敲门声惊醒意味着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走出悲痛;玛丽得知喜讯后,不知是梦是醒,表达 了对命运无常的迷惘;玛格丽特在玛丽的泪珠下猛然苏醒,暗示在亲情的慰藉下将重新恢复原来的生活。 【分析】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表面上对客人的吊唁深表感激,实际上不堪其扰”说法有误,原文为“两位未亡人虽对朋友们的 好意深为感激,却还是巴不得他们走开。两人都觉得,不论多大的伤痛,都能在对方的心中找到慰藉”,两 位未亡人“巴不得他们走开”不是不堪其扰,而是觉得客人不一定能深刻理解她们的悲痛。妯娌两觉得只 有彼此能在对方的心中找到慰藉。 B.“并认为玛丽的劝解和安慰是对她的伤害”曲解原文,原文为“此刻,一听玛丽的话就往后缩,如 同受伤者害怕别人触痛伤口一样”,玛格丽特因为太过悲伤,所以不愿意玛丽提及噩耗,她在逃避,因为太 痛苦了,不愿碰触,并不是认为玛丽的劝解和安慰是对她的伤害。 D.“暗示妯娌俩深受人们尊重”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原文。两位好心的报信人最后都道了“晚安”, 缘于他们的礼貌和修养,也表现了他们的善良。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表明了……亲情的复杂矛盾”说法有误。“沉沉黑夜”“月亮高悬”“扭曲的银光”这些景物有暗示 人物心理及情节的作用,但并不能表明亲情的复杂矛盾。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心理的能力。

结合原文“然而玛格丽并未逗留在窗前观看这如画的场面,欢乐闪电般穿过心房,把她心儿照亮”“‘可 怜的玛丽!’她自忖着,‘我要把这消息藏在心里,等到明天再说’”“然而,一股确信不疑的幸福洪流渐渐 涌上她的心”“走到床边,正要把手放到熟睡者的肩头,却冷不丁想到,玛格丽特醒来时想到的会是死亡与 悲恸”“‘可怜的弟妹!你的梦可别醒得太早。’玛丽心想”可知得知丈夫生还的消息后,妯娌俩都产生了突 如其来的喜悦,分享幸福的冲动欲言又止的顾虑,对不幸姐妹的恻隐的心理变化过程。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相关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由“夜更深,玛丽猛然惊醒,迷迷糊糊听到两三阵急促热烈的敲门声”“‘就是你丈夫嘛。’宽宏大量的 水手接着说,‘祝福号翻船的时候,他抓住了桅杆,保住了性命。只要风顺,帆船天亮就能进港,明天你就 能见到他啦。好啦,晚安’”可知玛丽被深夜敲门声惊醒意味着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走出悲痛; “玛丽看着他的背影,不知自己是梦是醒”,玛丽得知喜讯后,不知是梦是醒,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迷 惘;“可手刚一挨玛格丽特的脸就发抖,一颗泪珠也坠落到她的脸上,于是她猛然苏醒”,玛格丽特在玛丽 的泪珠下猛然苏醒,暗示在亲情的慰藉下将重新恢复原来的生活。 10.C 11.B 12.D 13.(1)如今将军仅率领(或凭)几千人想要谋求称霸称王之事,不施行仁义反而重蹈赤眉军的覆辙 难道不畏惧上天吗? (2)后来杜林因病请求离去,辞还了官职。隗嚣又想强令他任职,杜林就推说病重。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光武闻林已还三辅”,“光武”主语,主谓短语“林已还三辅”是“闻”的宾语,“三辅”作“还”的 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乃”承接关系的连词,引出下一句。排除 BD。 “群寮知林以名德用”中“群寮”主语,“知”谓语,主谓短语“林以名德用”为宾语,“用”表被动, “以名德”作状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甚”作“尊惮”的状语,“甚尊惮之”承前 省略主语,成分齐全,独立成句。排除 A, 本句译为:光武帝听说杜林已回到三辅,就征拜他任侍御史,亲自接见他,向他请教经书故旧以及西 州的事情,对他非常满意,赐给车马衣被等物。朝中百官知道杜林是凭借着名望和美德受到重用,都很尊 敬和惧怕他。京师里的士大夫们都推祟牡林的学识渊博。故选 C。 【解析】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物故,即事故”错误,这里和《汉书·苏武传》中“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中的“物 故”都应该是“去世”。 故选 B。 【解析】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D.“其他王傅被批评”,原文是“余人虽不见谴”,即其他王傅没有受到批评。 故选 D。 【解析】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以”,凭借;“规”,谋求;“霸王”,称王称霸;“行”,施行;“遵覆车”,重蹈覆辙。 (2)“因”,因为;“告去”,请求离去;“禄食”,指供职官府享有俸禄,此处指官职;“起”,起用、任 职;“笃”,病重。 14. 杜林举贤荐能,奖掖后进。先后向朝廷推荐了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牛邯等人,对郎宫中喜 好学问的人经常加以指点。 杜林恪尽职守,深受器重。他随从皇帝南巡,几位王傅数次被宣召,有人因交游广泛不能前去应诏, 唯独杜林有召必到。 杜林沉稳好学,博学多闻。他家里藏书丰富,学识广博,被当时的人称为“通儒”。 杜林志节高尚,受人尊崇。他为隗嚣所拘,终不失节归附,他亲自推弟弟的灵柩车,令刺客也感动 于他的道义,不忍行刺。 参考译文: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杜林少年时喜好学习,为人沉稳,家中有很多藏书,加上外祖父家张竦 父子喜好文采,杜林跟随张竦研究学问,学识渊博,当时被人称为通儒。 起初杜林做过郡中小官。王莽失败后,盗贼四起,杜林与弟弟杜成以及同乡范逡、孟冀等人带着家眷 一起到河西客居。路上遇到几千个贼人,(这些贼人)抢掠他们的财物,强脱他们的衣服,拔刀指向杜林等 人想要杀死他们。孟冀仰起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将军知道天理神明吗?赤眉军有百万之众,所 向无敌,但因为残害民众不行天道,最后走向灭亡。如今将军仅凭几千人,想要谋求称霸称王之事,不施 行仁义反而重蹈赤眉军的覆辙,难道不畏惧上天吗?”贼人于是就放了他们,大家都免于一死。 隗嚣一向听说杜林的志气和节操,非常尊敬他,任用他为持书平。后来杜林因病请求离去,辞还了官 职。隗嚣又想强令他任职,杜林就推说病重。隗嚣心中虽然不满意,但又想宽容他,就下令说:“杜伯山 这个人天子无法使他臣服,诸侯也不能跟他交朋友,大概他是像伯夷、叔齐一样以吃周的粮食为耻辱。现 在暂且从师友的位置上,打通友好的通道,按照他的志节行事好了。”杜林虽然被隗嚣软禁,但一直没有 屈服。建武六年,他的弟弟杜成去世,隗嚣才同意杜林护送杜成的灵柩回乡。杜林走了以后隗嚣又后悔了, 又命令刺客杨贤在陇坻拦截杀害杜林。杨贤看到杜林亲自推着车,把弟弟的灵柩运送回去,就叹息道:“如 今的世道,还有谁能像杜林这样实行仁义之道的?我虽然是个小人,但怎么能忍心杀害义士呢?”于是就 逃亡离去。 光武帝听说杜林已回到三辅,就征拜他任侍御史,亲自接见他,向他请教经书故旧以及西州的事情, 对他非常满意,赐给车马衣被等物。朝中百官知道杜林是凭借着名望和美德受到重用,都很尊敬和惧怕他。 京师里的士大夫们都推祟杜林的学识渊博。 第二年,朝廷广泛议论郊祀礼制,多数人以为周朝祭祀后稷,汉朝应当祭祀尧。诏令再让公卿们商议, 大家的意见都相同,光武帝也同意。只有杜林一人认为周室的兴盛,是托了后稷的福,而汉朝的崛起,却 并不是缘于尧的功劳。祖宗先例,应该有所继承。最后决定采纳杜林的意见。

后来杜林代替王良担任大司徒司直。杜林推荐同乡范逡、赵秉、申屠刚以及陇西牛邯等人,都被提拔 重用,天下贤士都归附杜林。建武十一年,司直的官职被废除,让杜林代替郭宪担任光禄勋。杜林在宫内 负责值宿警卫,在宫外总管左、右中郎将以及五官中郎将,周到严密恭谨小心,推举贤才被认为公正无偏。 郎官中有喜好学问的人,经常得到杜林的教诲和指点,从早到晚杜林家里经常坐满了好学之士。 后来皇太子刘彊自己请求退位,封为东海王,所以加派官员部属,任用杜林为王傅。杜林随从光武帝 南巡。当时几位王傅数次被光武帝宣召,有的因为交游广泛,不能前去应诏;惟独杜林忠于职守,有召必 到。其他的王傅虽然没有受到批评,而惟有杜林受到赏赐,他又推辞不敢接受,光武帝越发器重他。建武 二十二年,杜林又担任光禄勋。不久,杜林代替朱浮担任大司空。第二年杜林去世,光武帝亲自参加葬礼 为他送葬,任用其子杜乔为郎官。 15.A 16.①同:两首诗中的渔翁都有高洁的品格。 ②异:《芦花被》中的渔翁虽年老清贫,但高洁的名声不亚于古今名士,是清高雅洁的形象。 《赠渔父》 中的渔翁独自长隐于静谧之地,是孤高自傲的形象。 【分析】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评价艺术特色的能力。 A.“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意思是说西风吹着我入睡,梦里都是一派天高气爽的秋色,月夜 之中,身上披满洁白如雪的芦花,感觉香气扑鼻。可见并非雪夜,而是比喻芦花的洁白。 故选 A。 【分析】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不同诗歌塑造形象的异同特点的能力。 ①相同点为:两首诗中的渔翁都有高洁的品格。 结合第一首诗的颈联“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分析可见渔翁形象特点为:一生坚守正直 品性、默默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拥有好的名声;第二首诗结合首句“芦花深泽静垂纶”和尾联“自 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分析,可见渔翁形象特征:远离世俗、清高孤傲、耐得寂寞、如屈原一 般独守节操、知音难觅。 ②异:《芦花被》中的渔翁虽年老清贫,但高洁的名声不亚于古今名士,是清高雅洁的形象。《赠渔父》 中的渔翁独自长隐于静谧之地,是孤高自傲的形象。 第一首: 序文中“仆尚其清”中一个“清”字,具有双重意蕴。既指洁白清纯而颇含淡淡香味的芦花被;又指 渔翁远避世俗、自食其力、虽清贫但雅洁的高尚情操。 首联第一句便突出芦花一尘不染的清纯特征。颔联实写芦花被一尘不染的清香,也比喻纯洁无瑕人品 的可贵。它既是对渔翁高洁美德的赞扬,又是对自身追求高洁情操的写照。颈联二句采用的是双关、拟人 的手法。“毛骨”之“老”,是实写芦苇已干枯,又是喻指渔翁年纪已老,但他虽清贫但高洁的名声却不 亚于古今高洁的贫士。诗人由芦花被想到“毛骨已随天地老”的芦苇,又由芦苇之“老”想到饱经风霜的 年迈渔翁,进而想到他“声名不让古今贫”的淡泊、高洁、质朴。这就是诗人所要歌颂与追慕的美好情操 与人格。尾联宕开一笔,极富幽默情调地安慰绣满鸳鸯的“青绫”(锦缎)说:你不要妒恨主人当初拿你 来交换芦花被的举动啊,因为在芦花被中饱含着渔翁淡泊的隐逸生活与高洁的思想情操,这就是我所向往

与追慕的人生境界啊。从这一拟人化的劝慰中。更见出诗人厌浊尚清、矢志隐逸的执着人生态度。 第二首: 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壮观。风来 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 暗示渔父技艺高超,昼伏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 志和脱俗的境界。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 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 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 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 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 (三)理解性默写 17.(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地崩山摧壮士死 扪参历井仰胁息 (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乞、僮、扪、胁、啸。 答案18.B 19.A 【解析】 18.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 正确答案。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强调的是让人惊奇和诧异;赞叹不已:指连声赞赏不止,强 调的是赞许和赞美。第一空的语境强调的是赞美,故选“赞叹不已”。 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别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根 据语境,第二空强调图书馆开辟“交换书角”这一办法与众不同,故选“别出心裁”。 乐而忘返: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乐不思蜀:贬义词,强调沉迷于好的事物中而忘了本。根 据第三空语境强调中心书城的环境让人舍不得回去,故选“乐而忘返”。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根据第 四空语境强调由着自己的心愿,故选“随心所欲”。 故选 B。 19.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 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根据下一句“各个街道还有街道的‘书吧’”,从句式的角度看,可以判断前一句填“深圳各个区还有区 的书城”更符合语境。 故选 A。 【点睛】 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 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 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 定正确答案。 20.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 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处“市民除了到图书馆可以直接进行借阅”语序不当,应该把“除了”放在“市 民”之前;第二处“开创”“系统”搭配不当,可将“开创”改为“研发”;第三处关联词语“也”使用 不当,可改为“还”。 21.A 22.地震是不可预测的 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越提前 不仅提示地震即将发生(每处 2 分,意思对即 可)23. 作文解析: (一)材料分析 材料共分为四句话。第一句说的是审美的概念内涵,其中学生应把握审美的重点是人与社会、自然的 无功利关系;第二句是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个体与社会都有着积极而必要的意义,其中“人格素养的健 全”“社会的全面进步”暗示审美教育的不可缺失;第三句是列举当下群体出现的不良审美倾向,指出其中 原因之一在于“审美的偏狹”;第四句陈述两种对“审美的偏狹”的观点,“智力的缺陷”意含讽刺,侧重 于人的先天智力发展缺陷,“教育的缺陷”直指教育但又不拘泥于学校教育,强调民众审美后天形成的病态 倾向,两种观点提供可借鉴的思考角度,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观点。 (二)提示语分析 提示语中“作为当代青年,你如何看待‘审美的偏狹’现象”,既交代了写作重点、写作对象;强调紧 扣材料,有的放矢,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立意倾向,体现材料的限制性与导向性。 提示语中“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则要求考生写作时不可泛泛而谈,在联系材料的同时也要立足自身 和社会生活现实,对“审美”“审美偏狭”“审美教育”等有所阐发,特别是能围绕自我生活实践来写作, 注意在陈述观点与阐述材料时要有理有据。 (三)“要求”部分分析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这里要对“选准角度”做一个强调。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