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mini的女生一定会换车

2023-09-03 15:53:52 汽车百科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跨文化传播那些事儿OnHERWAY这是 OnHERWAY的第 110篇原创文章 这两天的朋友圈,都被几篇讲互联网大厂术语的帖子刷屏。看完评论,我就仿佛《皇帝的新装》那个寓言里的吃瓜群众——当那位勇敢的小孩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啊”之后,如释重负——原来,I am not alone!然而,作为一个 过去10年都在努力把这套话语写成英语的人,我的挣扎...怕是大家不能完全理解吧? 尤其是过去十年,中

跨文化传播那些事儿

OnHERWAY

这是 OnHERWAY的第 110篇原创文章

这两天的朋友圈,都被几篇讲互联网大厂术语的帖子刷屏。

看完评论,我就仿佛《皇帝的新装》那个寓言里的吃瓜群众——当那位勇敢的小孩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啊”之后,如释重负——原来,I am not alone!

然而,作为一个 过去10年都在努力把这套话语写成英语的人,我的挣扎...怕是大家不能完全理解吧?

尤其是过去十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可以说是全球领先的,某些表述原本在英文里可能还真没有逐一对应的。我甚至可以厚着脸皮说,某些词的英语表达,还真的可能是从我和我同事的手上先写出去的。

因此今天来简单梳理一下,这些互联网常见术语,在英语里该怎么说。

展开全文

这里先交代一个前提:英语翻译和英语写作虽然有交集,但本质上不是一件事。

作为一个常年用英语写作的人,我经常会被问这样两个问题:

“你的文章是先写中文,再翻译成英文吗?”

或者遇到非常友好的公关伙伴:“我们的新闻稿是中文的,我们给您翻译一份英文要吗?”

我的习惯永远是直接写英文。

为什么呢?因为翻译出来的文本,会带有浓厚的翻译气。翻译气大概体现在两方面:

1. 文章的结构不同。英文是典型的倒三角结构,第一段直捣黄龙,点出问题核心,看完三段就能明白大概意思,后面甚至都不用看下去了。而一些典型的中文稿件铺陈太多,看完三段还不能明白主谓宾到底是谁。

2. 用词不够地道。大家都知道翻译要遵循的信条是“信达雅”,第一点“信”就意味着遵从原文。但是,一旦遵从了原始语言(中文),那映射到目标语言(英文)上时,有时候能做到大体贴合,有时候就可能打折扣,有时候甚至不知所谓。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讨论第二点。

交代完背景,我把互联网术语的英语表述大概分为如下四类情况:

第一,直译型

这类表述的特点是:在英语中能找到大体意思相对应的词,用翻译没有太大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不用做太多解释,只需运用这个英语单词的本身含义或者一点引申含义就能理解。

这里就写一些常见的好了:

流量 online traffic

导流 direct traffic to

变现 monetize

触点 touchpoint

协同 synergies

布局 layout

开mini的女生一定会换车

下沉 penetrate into

矩阵 matrix

组合拳 portfolio

用户粘性 viscosity of users

用户画像 user profile

生态系统 ecosystem

垂直领域 vertical areas

(当然,讲究的人会再做进一步解释,那就是第二类,下文会讲到)

第二,意译型

这类表述的特点是:英语中可能有意思相近的词,但是需要你再用自己的话做一定的解释,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在上下文中的含义,认清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就用大名鼎鼎的 “赋能”二字举例好了。

(毫不夸张地说,赋能,简直是我这过去10年来收到的互联网大厂新闻稿里最高频出现的词了

先来看英语的直译,最通用的两种就是enable/empower.

拆解一下这两个单词就知道了, 一个是让人‘able’to do sth; 一个是让人有‘power’to do sth. 看起来没毛病。比如:These tags then enable a more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a consumer’s entire life.

不过, 赋能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帮助别人完成某事吗?同时肯定还是通过什么特定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帮助,对吗?

所以,其实赋能二字本身就有一个平价替代: help/aid/allow sb to do sth by xxx (方式方法)。 比如:

The education platform serves to helpits partn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serve users, by offeringsolutions for e-lear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education scenarios.

从这个思路延伸开去, A赋能B,有时候本质上就是在A的指引和帮助下,B得以做成某些事。所以,可以用under the guidance of/with the help of。比如:

Under company A’s guidance, rice growers in China’s arid north have installed smart sensors to gain real-time insights for irrigation.

中文是:A公司“赋能”棉花种植企业利用智能传感器获取浇灌数据的实时信息。

同理,我们可以用 “本质思维”去化解如下术语的中英文转化:

-数据闭环

你当然可以直接说closed-loop data,这个说法英语中也是成立的,但不妨加一句:

A set of connected consumer data collected from every facet/segment/phase of the business

-生命周期

你当然可以直接说entire (customer) lifecycle,但这个lifecycle到底包括哪些环节呢?你不妨加一句:

...starting from the very first interaction source (how a user first comes to your website/app) all the way to through the end of the relationship.

- KOL

本质是Key Opinion Leader的首字母。国外的互联网和营销圈之前普遍用influencer比较多,最近1,2年似乎也开始时不时用KOL了。

到底什么是key opinion leader?你可以加一句 an expert whose opinion is valued in a specific industry or area of knowledge, and is listened to by a broader audience.

当然这个词比较特殊,因为这两年实在太火了,有些表述已经有点约定俗成的意思了,不解释问题也不大。

第三,重写型

这种情况下,要么中文翻译直接成英文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要么根本都翻译不出,只能另起炉灶来写。

我们先看一些简单的例子:

-落地

如果你用“land”,飞机起降里的落地,那意思就南辕北辙了。

在互联网的语境里,“落地”大概率是说一件事情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现实或举措,那本质上就是“实现”咯,因此我们可以用: materialize/realize

-打法

本质上就是方法、手段,跟“打”这个动作基本没啥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用: approach/method

-千人千面

开mini的女生一定会换车

难不成还说thousand people thousand faces吗?千人千面,本质上就是精准个性化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用: customized/tailored/personalized

-赛道拥挤

赛道是什么?本质就是领域,sector/segment/area

赛道拥挤就是 overcrowding in the sector

接着,再来看看两个更加复杂的:

-数据中台

这个词你要是直接翻译是没有一一对应的,翻译出来老外也不懂你在讲什么。所以,每次碰到这类词的时候,都会先去查清楚中文的解释:中台本质上到底是什么意思,包括哪些要素?然后再按照这个理解用英语尽可能地复述出来。

其实这个词本身是源于阿里的“大中台,小前台”的概念。某天看到阿里云的员工Qiyang Duan在官网上写了一篇英语的blog来介绍数据中台的概念,感觉他的解读方法还是很中肯的:

⬆️首先,他给这个中台起了个英文名字,Data Middle Office. 然后他直接指出:这可能在中文科技圈里才有的定义。也就是说,你就算叫他Data Middle Platform也没差别,反正最终还是需要你进一步做出解释。

这时他还举例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微信生态里的“小程序”。的确,我在写mini programs的时候,都会加一句补充:Mini-Programs, in-app platforms built in WeChat。

⬆️接着,他开始解构这个所谓的数据中台,是由两部分组成:

1. 一个全面、强大的云上大数据系统,可以帮助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开展

2. 一个数据运营框架,用来设计、实施和维护各种独立分布数据架构

(作为技术小白,这里我理解的可能不够准确啊)

-降维打击

这个词如果直接翻译就更加悲剧了......毕竟这是刘慈欣的三体里提出的概念,因此在英文里你很难找到一一对应的词。

在一个讨论中文俚语和热词的国外网站上,我看到了在三体里对降维打击的原本解释,是比较忠于原著的,也就是一个更高等文明向下打击另一个文明⬇️:

也有网友表示,如果引申开去,大概就是双方本身的差距太大,轻松碾压这个意思:

It means an irresistible and indescribable attack,generally used when people fail with no surprise because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might.

Shenzhen Daily 深圳日报的一篇报道则认为,这个术语用在互联网产业上,未必总表示从高到低的碾压,而是新来者换了一种玩法,改变了游戏规则:

The term has been frequently used as a metaphor for situations where a newcomer in an industry changes the established rules and poses a huge threat to existing players.

所以,它给出的用法是: Pose a rule-changing threat to......比如:

Because the time people are awake is limited, and their attention span is becoming shorter, short videos, which make less demand of the watcher’s time, pose a rule-changing threat to online games and long videos.

第四,放弃型

先放一张网友针对互联网大厂黑话的精彩评论:

虽然是半开玩笑的调侃,内容会有夸张之处,但有时候,我收到的新闻素材里真的会有大量术语堆砌!遇到这种情况,那么这一段我就会直接跳过。因为,这些话根本不影响问题的实质,所以就不会有内容的损失。

总结几点:

1. 英语写作就是一个卸妆的过程。和中文不同,西语(英语 法语 德语都是)的逻辑是线性的表述,就是说,每个句子的结构就在那摆着,一个组成部分都不能少。所以习惯用英语阅读思考交流的人,容易关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性格也更加直接(比如我

),因为不然的话句子都造不出来了!

2. 无论哪一种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说人话。这种话语体系看似建立起了一座高高的壁垒,你为了融入其中不显得自己掉链子,也云里雾里、囫囵吞枣地说起了自己都一知半解的词。但真正好的交流就应该点出实质,而不是用一个术语嵌套另一个术语去解释第三个术语,然后试图让更多人入圈——这不是文化交流上的庞氏骗局么?

3. 不要觉得只有中文的互联网公司有黑话——外企的话语体系里难道没有坚不可摧的护城河吗?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state-of-the-art technologies. 我真心建议,不妨考虑替换掉新闻稿里这几个看似高端但其实不知所谓的词吧~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