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的日子(怎样才能幸福?)

2022-12-09 08:41:35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近些年,“幸福”一词成为热词,也引发了人们对幸福的思考。那么,幸福能否被测量?赚更多的钱能否彻底提升幸福感?需求伴侣、拥有婚姻、生育子女、锻炼身体等能否对获得幸福有所帮助?性别、年龄、健康又能否左右幸

近些年,“幸福”一词成为热词,也引发了人们对幸福的思考。那么,幸福能否被测量?赚更多的钱能否彻底提升幸福感?需求伴侣、拥有婚姻、生育子女、锻炼身体等能否对获得幸福有所帮助?性别、年龄、健康又能否左右幸福?……“幸福经济学之父”理查德·伊斯特林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潜心研究,综合其他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幸福的经济学》一书中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对这些核心的“幸福”问题作出了解答。

追求幸福的日子(怎样才能幸福?)

尽管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才能得到幸福的看法千差万别,却极少有人会否认幸福就是人生追求的目的。不仅如此,幸福作为人生目的还具有终极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自身就是目的。”幸福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话题,近代以来又特别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现代学科所关注。从古代的苏格拉底,到近代的亚当·斯密和边沁,再到20世纪的罗素、弗洛姆、马斯洛等,思想家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探讨。随着幸福困惑、幸福悖论、幸福危机日益凸显,关于幸福的研究终于上升到了学科的高度。具体而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幸福学才最终演化为了一门社会科学。事实上,幸福学的诞生与经济学是分不开的。在理查德·伊斯特林看来,经济学与人及人的幸福息息相关。然而,这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同这个观点。

作为最早对主观快乐进行理论研究的当代经济学家,伊斯特林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协会杰出研究员,曾任美国人口协会、经济史协会和西方国际经济协会主席。他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会使快乐增加。首先,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其次,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最后,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快乐。

在中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幸福的经济学》中,伊斯特林通过大量实证案例进行理性推理,加以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论据观点,带领读者一步步寻找有关幸福的答案以及幸福的真正意义,并呼吁人们正视经济与幸福的关系。

追求幸福的日子(怎样才能幸福?)

作为一本阐述“幸福”与“财富”关系的阅读指南,该书以“课堂问答”的方式带领读者轻松地找到幸福的真谛。第一部分,伊斯特林首先着重讲的是每个读者都最想知道的问题:我该如何使自己更幸福?“我的答案比绝大多数人的都要简单——有些人会说,这也太简单了——但我会试着把理由讲清楚。”第二部分讨论了一个对应的问题:政府能否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政府又是否应该努力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第三部分阐述了人们所关心的有关幸福的一系列问题:“当我们变老时会发生什么,女性更快乐还是男性更快乐,为什么有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更幸福,民主会影响幸福感吗?”以及很多很多其他相关问题。第四部分则利用了伊斯特林早期

作为经济史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试图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关于幸福的大量研究。

如果被问到“收入增加会让你更幸福吗?”你的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然而伊斯特林在书中给出的答案却有点不一样:各行各业的人都认为越有钱就越幸福。但这仅仅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看法,而有时事与愿违。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人们的幸福和收入数据,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两者是否相关,又如何一同变化。有人一定会对实证结果极为不满,因为事实证明,只看部分的数据就像管中窥豹,所得极为有限。一方面,一些回答是人们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给出的(横截面数据);另一方面,一些回答则是人们在不同时间点的反应(时间序列数据)——而这两者截然不同。在横截面数据中,收入越高的人越幸福,但在时间序列数据中,收入增加并不会伴随着更强烈的幸福感。然而,凡事总有例外———有些收入高的人并不快乐。但是,我们关注的是一般情况或典型情况。在我们的讨论中,也将会以这种方式来归纳什么使人更幸福。幸福和收入在同一时间点的正相关关系不仅适用于国家内部个体间的比较,也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比较∶富裕的国家通常比贫穷的国家更幸福。然而,时间序列数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收入增长更快的国家,幸福感并不会增长得更快。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收入越多越幸福呢?伊斯特林认为,人们都设想自己的收入增加,而其他人的收入没有增加。然而,在现实世界中,随着经济总产出的增加,大多数人的收入通常会或多或少地同时增加。因此,收入参考水平(他人的收入)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收入增加对幸福感的净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种双重影响:自己的收入增加对自身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以及他人收入增加对自身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当然,有些人的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水平,他们的幸福感则会相应增加。但是,如果有些人实现了收人排名的上升,从而幸福感上升,就必然会有人落后,幸福感降低。总体效果就是大家的平均幸福指数没有变化。当然,在某个时间点上,高收入的人会比平均收入水平的人更幸福,因为与他们相比的大多数人都不如他们。换句话说,富人的收入高于他们的收入参考水平。相反,那些低收入的人往往不那么快乐,因为他们所比较的大多数人都比他们过得更好。较不富裕的人的收入低于他们的收入参考水平。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增加收入是提升幸福感的良方吗?伊斯特林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如果目标是提升幸福感,那么就需要一个对每个人都有效的处方,起码得几乎对每个人都有效。增加收入并不是提升幸福感的可靠途径,因为如果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了,平均而言,没有人会变得更幸福。当其他人的收入增加时,收入参考水平的增加会削弱自身收入增加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而且,平均而言,没有人会过得更幸福。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增加,那他就会更幸福。相反,当所有人的收入都增加时,平均而言,没有人变得更幸福。作为增加幸福感的一种方式,提升收入被称为零和博弈——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水平的人获得的幸福感会被收入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损失的幸福感抵消。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双赢的建议——一种提升幸福感的方式,而且如果每个人都遵循这种方式,所有人都会获益,每个人都会更幸福。

最后,伊斯特林提醒到:我们不能忘记,除了金钱,还有其他重要的幸福来源,尤其是人们的健康状况和家庭环境——它们是如何影响幸福的?在健康和家庭问题上有没有双赢的解决方案?

追求幸福的日子(怎样才能幸福?)

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获得幸福,各地政府也都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但是该怎么做呢?《幸福的经济学》是一位社会科学家给出的答案。伊斯特林表示:“或许这并不是这个问题的最终解,我把决定权留给读者,让他们来决定我是不是应该继续留在工程领域。”本书以清晰简洁的章节揭示了幸福从哪里来的科学研究结果,所以这是一本为大众读者撰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理解和体验经济学的全新途径。当然,本书还通过展示获得幸福感的不同方法,为读者呈现出了一段迷人而又富有启发性的旅程。此外,书中还详细地举例研讨了一些关于幸福的其他问题,带领读者一步步寻找有关幸福的答案以及幸福的真正意义,并呼吁人们正视经济与幸福的关系。总之,阅读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评估我们是否过着忠于自己的生活,并不断改变和精进自己。(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