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2022-10-22 08:12:39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北方地区春节期间,仍有“烤柏灵火”的传统习俗。人们事先会晒干玉米秸秆来作为引火和助燃的材料,然后在空旷的场地将其点燃,之后将柏树枝条放到火上烧,由于柏树的油脂丰富,很容易烧着,噼啪作响并有香气,人们就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北方地区春节期间,仍有“烤柏灵火”的传统习俗。

人们事先会晒干玉米秸秆来作为引火和助燃的材料,然后在空旷的场地将其点燃,之后将柏树枝条放到火上烧,由于柏树的油脂丰富,很容易烧着,噼啪作响并有香气,人们就围在篝火旁烤火,这就是“烤柏灵火”。 “柏灵”取“百龄”之意,它寓意着驱除疫病,家道兴旺,延年益寿。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柏树枝及柏树子


(153)无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字形演变: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本义溯源:

在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中,同时出现“无”与“無”,可见这两个本来是不同的字。后人将“無”认作繁体字而“无”是简体字,则是另有缘故了。

先看甲骨文“”字,在正面站立的人(大)手臂下部,增添松柏枝条之形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以上古时期人们在祭祀或者求雨的过程中,燃起篝火并围着舞蹈,最后将枝条投入火中,来表示从有到无的意思。 “無”的发音源自先民舞蹈时,快速挥舞枝条时发出“wú、wú”的声响,也可能是口中发出的“wú、wú”之类的行为伴随语。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金文“無”,手持的松柏枝条与手分离,并变成了上口下木,表示带着松果或柏树子的枝条: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后来表示松果或柏树子的两个口,上部之横画延长,连为一笔: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小篆“無”

隶化时,“無”字下部的四点乃是人腿和枝条的一种形变,并非表示火的意思: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隶书“無”

楷书“無”基于隶书字形: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楷书“無”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柏树枝

再来看“”字,它与“兀”有一定关联。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是在人形上端画一短横,表示砍掉脑袋的人体,或者表示秃顶。杜牧的《阿房宫赋》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中“蜀山兀”就是说蜀地的山都被砍伐得光秃秃了。

”字在先秦古文献中已出现,在秦简中相当通行,字形应是在“兀”上再添一短横作为指事,强调秃顶程度,表示该人光头,顶上寸草不生,以光头无发来表达一点都“没有”。 “无”和“兀”同一音系。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由于“無”和“无”常常含有相同意思,就互为通假字,而使用通假字的特点就是以简代繁,因此后来索性合并,到现代以“无”作为简化字的标准字。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隶书“无”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楷书“无”

由此可知“無(无)”的本义:以手执松柏枝条围着篝火舞蹈,最后将枝条投入火中,来表示从有到无的意思


衍生含义: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延伸了解:

无中生有

语出《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白话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形容凭空捏造,多含贬义。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其他汉字解释:

安 、 静 、 百 、 千 、 万 、 东 、 南 、 西 、 北 、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 勇 、 严 ……

无的偏旁(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