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之,胡适和胡适之是一个人吗?

2022-07-08 08:54:40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胡适,字适之.   胡适(1891一1962)胡适之,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 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

胡适,字适之.

胡适之,胡适和胡适之是一个人吗?

   胡适(1891一1962)胡适之,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

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
  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 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 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是的。胡适,字适之。

胡适为什么又叫“胡适之”?

胡适为什么叫胡适之,是从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的意义上叫这个名字的。在胡适之改名的时代是中国人处于不得不接受西方观念的时代,我们试图从西方的哲学和思想中找一个坐标,从新给脑震荡的中国找一个时间和空间观念,这时社会是进步的,这样一个观念才注入中国人心中,所谓世界是进步的,西方人走的道路也是中国人要走的道路,这是必然的,我们和西方的区别是西方走在前面,西方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我的今天是西方的昨天。西方今天是什么社会?西方今天是资本主义社会,那西方的昨天,也就是我们的今天就是封建主义社会,于是我们就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这个词一百多年来深入人心就是来自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这个简单的语词错误是在西方中心主义、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时空观念的背景下形成的,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涉及到很多其他的概念了,比如奴隶社会,实际上中国根本就没有奴隶社会,中国有奴隶,但是没有奴隶社会。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

还是老大说对了

孙行者下联为什么是胡适之

  “孙”对“胡”,姓对姓;“适”在古文中是“到、行”的意思,所以“行”对“适”,动词对动词;“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者”,所以“孙行者”对“胡适之”是绝对。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国学院导师陈寅恪教授命题,据说后来只有3位考生对上了,其中一位考生即今著名语言学家、北大中文系周祖谟教授。
  
陈寅恪出此题是为了考察学生的文字、声调、词汇、语法、文学等方面的国学水平。
他在《  孙行者名字的来历,实为玄奘西天取经时,一个胡僧为之带路。胡僧与猢狲谐音,加之汉人好热闹,戏传为‘孙行者’。”
陈寅恪的出题说明:“对对子”包含了微观与宏观的文化,也蕴含了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胡适与胡适之是一个人吗?

  胡适与胡适之是一个人。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宣统二年(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
  民国六年(1917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民国九年(1920年)2月,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国学季刊》杂志编辑,创办《努力周报》杂志。
  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论著《白话文学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被聘为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聘为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二十七至三十一年(1938-1942年),出任驻美大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25日,出席旧金山会议。民国三十五至三十七年(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前往美国。1952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同年,应邀返台讲学。1957年,始任“中研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