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2022-06-17 20:43:25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嫡长子,但不管是不是嫡长子,只要是双胞胎,哪怕是一前一后出生,也有大小。一般常理,大的就是大,小的就是小。这个是不会混淆的,无论他们再相像,其父母亲还是分得出来的。分娩的那一刻,嫡

嫡长子,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嫡长子,但不管是不是嫡长子,只要是双胞胎,哪怕是一前一后出生,也有大小。一般常理,大的就是大,小的就是小。这个是不会混淆的,无论他们再相像,其父母亲还是分得出来的。分娩的那一刻,嫡长子就是嫡长子,次子就是次子,名分就已经确定了,这是不该怀疑的事。

嫡长子,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但有趣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再加上周朝近千年的历史,在近三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历史中,出现了五百左右的帝王,西周十二位天子,春秋十四位,战国十二位,共计三十八位天子,其后宫佳丽众多,不要说嫡长子没有双胞胎的记载,就是其他妃嫔也没有此记载。

嫡长子,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如果再算上数不清的诸侯王的情况,也没有见到双胞胎的记载。

在《甄嬛传》中,甄嬛因为产下了双胞胎,而更加受到了宠爱,但在正史中却没有这个记载。

这个情况绝对是不正常的,作为嫡长子是双胞胎的情况,的确概率较小,但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出现一例,就奇怪了。

瑞典一家医学机构研究认为,女性服用叶酸怀上双胞胎的几率,比没有服用的女性高出一倍。1994年,该机构研究分析的数据表明,2569名服用叶酸的女性,每100名中就有2.8人生育了双胞胎,而没有服用叶酸的女性,这一比例为1.5.

也有资料介绍,怀上双胞胎的基因主要在母亲这边,母亲是双胞胎,再次生育双胞胎的概率是1.7%。而父亲是双胞胎,再次生育双胞胎的几率就小很多。

这些都是局部的,不是普遍的统计数字,但至少说明了双胞胎出现的大致概率。

但在几千的历史中,居然没有一例记载,这不免让人怀疑。

要说清这个问题,恐怕要说到古代的习俗。

在古时候,双胞胎被认为是不吉祥的。两个孩子在腹中就开始抢夺养分,生下来之后,还不继续争抢食物、财物吗?

更何况是帝王之家,为了帝位,岂不争夺的更加厉害呢?

在民间普通百姓之家,一般遇到这个情况,为了避免非议,往往是把一个孩子送人,或者送到寺庙,甚至是仍到路边,让他自生自灭。

民间尚且如此,何况是皇宫呢?

如果妃嫔生下双胞胎之后,不仅不会像《甄嬛传》中那样,更加得到宠幸,反而是一个祸害。如果是皇后生下了双胞胎,恐怕也会处理掉一个,不会全部留着。

因此,也就不存在嫡长子是双胞胎的情况。这恐怕也是漫长的历史中,没有双胞胎记载的原因吧。

没有史书记载,一切都是在猜测,但的确是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清朝不重视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嫡长子,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清朝不是不支持,而是一直在尝试和改变的过程中,最后形成了一条自己独特的继承制度。

嫡长子,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嫡长子,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其实清朝的皇位继承人制度,很长一段时间属于是没有秩序的,很多选择是车到山前必有路之下的选择。

比如说顺治帝是因为父亲皇太极猝死,叔叔多尔衮和大哥豪格争夺皇位,鹬蚌相争之下,自己渔人得利。还有康熙帝,也是因为父亲顺治帝死的太快了,自己得过天花,有免疫力才上位的。

给人一种感觉是不重视嫡长子继承制度。

其实并非如此,清朝因为出自边疆民族,所以汉化是一个过程,很多事情亦是经过很多尝试的,包括皇位继承人制度。

像清朝在没有入关时,继承人制度就很有特色,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后的清太宗皇太极,就是通过八王共制的推选制度继承汗位的。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福临能继位,虽然是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之下的妥协,但基本上也走的是推选制形式继位的。康熙帝是因为得过天花,拥有免疫力,所以由孝庄太后决策,并取得顺治帝福临的同意,才继承皇位的。

他们的继位看似有些许制度,其实都存在着激烈的皇位斗争和各种偶然性。这中间稍微棋差一步,就是满盘皆输的下场。比如说因为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制度,加上皇太极猝死,所以造成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不是双方妥协,选择了顺治帝福临继位,那么内乱起来,清朝在明朝灭亡之后估计都没有实力入关。

当然有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清朝当时是建国伊始,各方面包括皇位继承人制度并没有确定下来。

在各种尝试之中,清朝其实也尝试过嫡长子继承制度。

像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皇帝,他比较认可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很早就按照嫡长子制度立了嫡次子胤礽(嫡长子早夭,胤礽是实际上的嫡长子)为皇太子。

康熙这一做法,自然是使汉人大臣,还有深受汉化的部分满族大臣接受和支持。但清朝当时入关不过三十余年,还保留有大量的关外特色,所以康熙立下这个嫡长子制度,其实并非是所有大臣的支持,像很多满族大臣就不支持,可以视为这是康熙对于汉化的一次尝试。

结果是康熙太能活了,胤礽当了近四十年的太子,两者之间可谓是矛盾重重。并且因为早立储君,导致了储君形成的太子党和其他阿哥组成的反太子党的激烈斗争,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以后,康熙彻底放弃了嫡长子制度。

康熙对于嫡长子制度的尝试失败以后,清朝的立储制度再次进行探索之中。

到了雍正帝即位后,从中吸取教训,并且取长补短,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不再公开立皇太子,将立皇太子的秘密谕旨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共同拆启。

秘密立储制度的特色是什么呢,是择优而立。而且这种制度既使天下人都知道国家有了储君,使人心稳定下来。还使大家不知道究竟是谁,避免了皇子之间因为嫡位而自相残杀。

而且秘密立储制度还有一个特色,因为不确定将来那位皇子是皇位继承人,所以皇子们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样的,不至于像明朝那般不一样。

而且对比明朝防着藩王,使藩王如同圈养的动物一般。清朝因为皇子之间的教育程度一样,培养的还可以。加上藩王虽然没有兵权,但有参政权,所以藩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说晚清风雨飘摇之际,鬼子六恭亲王就起到了力挽狂澜之势。

要说这两种制度,可谓是各有千秋。嫡长子制度方便守成,秘密立储制方便进取。相对来说,密谋立储制,还是很适合清朝的。

清朝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四帝,摸索试探了不少继承人制度,不能说不重视嫡长子制度,像康熙帝在天下一统稳定的局势下,就以嫡长子制度立太子,以期后代形成定制,可以说是相当重视了,可惜后来失败了。到了雍正帝摸索出符合清朝的秘密立储制,也算是终于摸索出来正确的道路,宋安之认为秘密立储制,比之嫡长子制度也是毫不逊色。

那么秘密立储制这条清朝独特的特色,大家觉得怎么样呢?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