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西湖七月半》为什么不是八月半

2022-05-11 06:36:07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西湖七月半》是晚明小品文中的佳作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它属于游湖记闻,不写湖光山色的美丽,写游人的种种姿态,而且写得生动传神,充分展露了西湖昔日的繁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世俗为伍的高傲的不合作。“

  《西湖月半》是晚明小品文中的佳作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它属于游湖记闻,不写湖光山色的美丽,写游人的种种姿态,而且写得生动传神,充分展露了西湖昔日的繁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世俗为伍的高傲的不合作。

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西湖七月半》为什么不是八月半

“七月半”虽不如“八月半”,但也是赏月的极好季节。所以当时的杭州西湖,便总是“人声鼓吹,如沸如撼”。
  张岱却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着,他又把看月之人分为五类:

  其一为“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奚,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这些达官贵人,兴师动众,前呼后拥,名为看月,最后却连月的影子都没有见到。
  

  其一为“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大家公子,名门闺秀,虽身在月下,却左顾右盼,只望别人来看自己。

  其一为“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虽自由自在,但一个“闲”字,似让人看出其心底的空虚和无聊。

  其一为“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足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哮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这群人很像现在的混混儿,哪里人多就到哪里去,看月是假,凑热闹是真。
  

  其一为“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静心赏月,维实维美,虽情深意笃,却逃嚣匿影。

  在张岱的眼中,只有第五种人才是脚踏实地、超凡脱俗的情高志雅之士。
  去名利之心,入人间佳境,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自然是感在其中,悟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

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
  我们知道,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
  

张岱生活在明晚清初。他的家世颇为显贵的。高祖张天复嘉靖廿六年进士,官至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状元,官至左谕德侍经筵;祖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进士,视学黔中时,得士最多;父张耀芳,为鲁藩长史司右长史,鲁王好神仙,他却精导引术,君臣之间,甚是契合。
  张岱一生,以甲申年(1644)为界限,迥然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前则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谲谑,书囊诗魔。”声色之好,耳目之娱,无所不用其极。
  生活的鲜活乐趣,生命的切肤欢娱,他以身自任,糜不知返。在后则为亡国之民,破家之子,“山厨常断炊,一日两接淅”,凄风苦雨,飘零人间四十年。

  他一生坎坷放荡,不羁之中却自有真性情,高格调,综观其书其文,少有夸饰语,更少伪词,少惺惺恶态。他交友主张“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作文更不会如附庸风雅之徒,沽名钓誉之辈,故做惊人语。明末,他和王思任祁彪佳,并称晚明”三才子”,不但才气相类,而且私从甚密,人格相伯仲。张岱还与祁家兄弟多人,堪称莫逆。明王朝灭亡之后,王思任誓不朝清,绝食而死;祁彪佳于清军破山阴后,留下”含笑入九泉,浩气留天地”的《遗诗》,投水身亡。
  昔日的挚友已成阴间之鬼,只有他一人苟活于世,七月半,其实也含缅怀故人之情。

张岱钟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七月半游湖,而且选择在人尽散去的二鼓以后,就表现了张岱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他对世人的冷眼旁观,体现了他对世俗民情的关注,这虽然没有政治性的目的,更多是禅性的感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