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师厚,李渊是不是最弱的开国之君?

2022-04-30 15:57:00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李渊的形象)坦率讲,并不是杨师厚。非但不是,反而很强。之所以弱,是因为他有一个更厉害的儿子李世民,更因为他的儿子对自己的历史形象无比热心。具体可以从其出身、争夺天下的过程和“印象的得来”进行分析。(

杨师厚,李渊是不是最弱的开国之君?

(李渊的形象)

杨师厚,李渊是不是最弱的开国之君?

坦率讲,并不是杨师厚。非但不是,反而很强。之所以弱,是因为他有一个更厉害的儿子李世民,更因为他的儿子对自己的历史形象无比热心。具体可以从其出身、争夺天下的过程和“印象的得来”进行分析。

杨师厚,李渊是不是最弱的开国之君?

(关中。关陇集团的诞生地)

杨师厚,李渊是不是最弱的开国之君?

首先,李渊生而不凡。

李渊出身自关陇集团,这使得他身处那个时代的社会顶层。赵翼、陈寅恪等学者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李渊的祖父就是“八柱国”之一的李虎。所以,他七岁袭封唐国公。

良好的出身使得他,远比同时代其他人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更早和更充分的政治历练。更何况,因父母早亡,他被姨妈也就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收养,和杨勇、杨广等一起在皇宫中长大。所以,他的眼界、视野和能力等非常人所及。

(李世民的形象。一个“天可汗”,完全遮掩了他的父亲和儿子的光芒。功业是一方面,但同时,和他对史书中自己的形象,有异乎寻常的热情,有打破常规的举动,这是不能忽略的。)

其次,夺长安迅猛而高效。

下面回顾他争夺长安,进而统一全国的历程。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李渊誓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直趋关中。当年十一月初九日攻入长安。可见,迅猛而高效,此时其他大小军阀都在混战中。

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自此开始了扫荡群雄的历程。武德七年(624年),随着唐军消灭了江南辅公祏,基本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历程。

从上,他在乱世中起兵,四个月内占领长安,六年内基本统一天下。相较于刘邦的七年、刘秀的十二年,这速度和效率是惊人的。这自然体现了他高超的谋划和决策水平。同时,在政治体制建设和军事制度的创新上,也多有建树,体现了他较强的治理手腕和能力。

所以,李渊并不弱,至于“最弱”更谈不上了。

(许敬宗的形象。他的各种丑行和不义之举,通过唐代国史、两《唐书》、《资治通鉴》等一代代流传下来,警醒后人要“淡泊守节、克己修身”)

再次,问题探究:此等印象从何而来。

一般说来,说李渊弱,起点就在于“晋阳起兵”。按一般说法,起兵是李世民一手策划、推动和完成的。不过试想,如果李渊真无此心、也无此准备。年少的李世民(19岁)能掀起多大的波澜呢?恐怕只是因为后来他是唐太宗,才有后来无限度的溢美和专美。

问题的关键是此印象从哪里?那就是史家的“曲笔”:许敬宗的修史妄改。从公元634年(贞观八年)他被授为著作郎,兼修国史。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参与完成《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受封为高阳县男,赐物八百段,代检校黄门侍郎。可见,深得圣心。不过,他的“修史妄改”就为时人所诟病。许敬宗的奸佞之举,在其去世后不久就被人揭发。诏令刘仁轨等改修国史,后来唐朝又数次修编国史,都未提及许敬宗。今天所见的《旧唐书》等已鲜有许敬宗篡改的内容了。唐朝的历史书写是很特殊的,试想经过数次反复的修编,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史”呢?水分不少吧。

所以,在评价唐初那段历史,尤其是李渊的作为,我们要对史书的反复修编过程有所了解,有问题意识,才是关键。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