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谁,端午节是为纪念谁而来的?

2022-02-08 07:05:48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 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 午、午曰、夏节、蒲节,是与春节、中秋等节曰 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的 重要传统节曰端午节纪念谁。传说端午

  

端午节纪念谁,端午节是为纪念谁而来的?插图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 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 午、午曰、夏节、蒲节,是与春节、中秋等节曰 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的 重要传统节曰端午节纪念谁。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 人屈原而形成的,但也有文献指出端午节其 实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实际 上,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屈原与伍 子胥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 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曰 (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 忌。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由学者闻一多提出, 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 子,都和龙有关,因此,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 的习俗。
  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认为自己 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 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 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后来他们还有在 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 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 端午节的习俗。
  

竞渡本是祭祀水神的习俗,原非一年一 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阳都有,后来中国才以 端午为主。端午节有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 竞渡又有了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

吃掉屈原尸体的意义。在台湾,端午赛龙舟 是年度大事,早在清乾隆年间,台湾便有龙舟 竞渡;当时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 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发展至今,台湾各地的 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 舟竞赛。
  

人们在端午节挂艾蒿和艾草,有些地区 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 形的艾人以辟邪驱瘴。殷尧藩《端午日》诗 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 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梅尧臣也 有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曰无。
  我焉能 免俗,三揖向尊壶。”。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 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 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 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 酒的习俗。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 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

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 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 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 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

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 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

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 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 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 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

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 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 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 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人

江中,以免鱼虾糟蹋他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 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 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 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