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钱有什么讲究时间,“鬼节”什么时间烧纸最好?

2022-02-06 09:28:03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傍晚六点的时间最好烧纸钱有什么讲究时间。所谓鬼节是民间的老百姓对于七月十五这一天的一个俗称,在佛家则称之为盂兰盆节,道家叫中元节。传说中这一天是地狱之门大开的日子,所以这一天也是我们最好的祭奠亡灵的时

傍晚六点的时间最好烧纸钱有什么讲究时间。

烧纸钱有什么讲究时间,“鬼节”什么时间烧纸最好?插图

所谓鬼节是民间的老百姓对于七月十五这一天的一个俗称,在佛家则称之为盂兰盆节,道家叫中元节。传说中这一天是地狱之门大开的日子,所以这一天也是我们最好的祭奠亡灵的时间。很多人或者请和尚或者请道士做法事超度逝者,更多的人则是去烧纸寄托哀思。烧纸的里面有很多的讲究,如果你烧不好的话,亲人很可能收不到。

烧纸钱有什么讲究时间,“鬼节”什么时间烧纸最好?插图1

烧纸一般是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在坟前烧,这个在时间上是没有限制的,你依据当地风俗即可。第二种烧纸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现在城市人经常用的方式,在路口烧。因为我们可能没有时间赶到坟地去烧纸,所以我们选在十字路口烧。我们可能经常路过十字路口的时候会看到很多的灰烬,这个呢都是我们常用的第二种方式。那么说到这个个第二种方式呢,大家一定要有几个注意事项要记牢。首先在路口烧,你属于叫做寄纸钱所以一定要有信封,这个信封在民间又称之为包袱,叫包袱皮,一般我们到卖冥纸或冥币的地方,都可以能够买得到,实在买不到也没关系你可以用白纸或者黄纸自己糊一个一样起作用。这个信封一定要在上面写清楚他的位置,还有就是把钱寄给谁、逝者的名字,以及谁来寄的你的称谓要写清楚。写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传统的竖写方式,右上角注明逝者的坟地的具体地点,中间则是逝者的名字,左下角署上儿、孙/全家即可。准备好信封之后,剩下的就是我们要到路口给亲人送纸钱了。

上坟烧纸钱”是什么讲究?

  民间风俗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怎么去?自然需要路费,所以亲人要为死者准备“盘缠”,算是送他进入另一个世界。 而且还认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会像现实 •的人一样生活,他们要生存,也要结交朋 :,所以安葬一段时间后,亲人还要定期到 〔前焚烧纸钱和纸扎,以示给死去的亲人送去钱财和物品。
  “送盘缠”又称“发盘缠”或“发纸马”。是 |在死者下葬前一天的晚上,在村头路口(过 去多建有“土地庙”)举行一个送行仪式,将 纸扎的轿车子、羊马、童男童女、小牛、元宝 等焚烧掉,以示给死者准备了到另一个世界 |去的交通工具和路费。死者下葬后每隔七天,儿女们都要到坟 前去烧纸送钱,民间称之为“烧七”,一直持续七七四十九天。
  焚烧的物品除纸钱外,还 有“聚宝盆”、“摇钱树”、“宝柜”、“元宝”、“长 钱”等纸扎品。大多数地区重烧“三七”和“五 七”。“烧七七”,民间也称“断七”,烧完七七 后丧期便算结束了。灵魂存在的观念,是“送盘缠”、“烧纸 钱”习俗在民间长期存在并流传的根源。
  这 种观念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相信 人的死亡就是灵魂离开了身体变成了鬼魂。 所以“送盘缠”和“烧纸钱”也全都是为了能 让“鬼魂”生活得更好。人们自然也就很看重 这些事,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还想象着为鬼 魂找到了安息之地“幽都”。两汉之际随着佛教的传入,阎罗王(多 简称阎王)是冥界幽都最高主宰的说法也为 人们所接受了。
  后来道教又结合灵魂说法和 佛教的地狱说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冥间鬼 域系统。这个系统中不但有鬼域的主宰丰都 大帝(阎王爷),还有判官鬼卒、牛头马面、无 常勾魂。晋代葛洪《枕中书》中曾说有五方鬼帝, 其中北方鬼帝的治地是罗丰山,后代人们将 罗丰山讹传成四川的丰都县。
  于是从宋代开 始,人们在丰都县按想象修建了阴曹地府, 使这里成了阎王爷的办公机构所在地。人死 了都要到阎王爷这里报到,或上天堂,或下 地狱,或转生投胎,阎王爷要根据死者生前 的表现进行发落,于是丰都成了人们想象中 亡魂所趋的鬼域。虽然老百姓们并不一定都清楚道教所 说的阴间冥府,但生死两界,阴阳有别,人死 后鬼魂要到另一个世界是不少人共同认可 的。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那个未知的陌生世 界是遥远、幽冥、神秘莫测的。于是人们按照 现实生活经验,为去那遥远阴间的亲人准备 “盘缠”和“交通工具”,便成了顺理成章的 事,这便是“出殡送盘缠”的由来。

清明节了,烧纸钱有什么讲究?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
  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
  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
  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
  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TAGS: 烧纸  时间  鬼节  中元  最好  什么  佛家  大开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