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礼仪的软文,文明礼仪伴我行,校园常开文明花

2022-01-16 20:01:59 推广营销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2020年10月12日学习礼仪的软文,周一,早上7点10分,来安中学举行了主题为“文明礼仪伴我行,校园常开文明花”的晨会。高一(七)班秦婉晴同学做了国旗下的讲话。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高兴

2020年10月12日学习礼仪的软文,周一,早上7点10分,来安中学举行了主题为“文明礼仪伴我行,校园常开文明花”的晨会。高一(七)班秦婉晴同学做了国旗下的讲话。

学习礼仪的软文,文明礼仪伴我行,校园常开文明花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我们又相聚在这深秋美好的早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校园常开文明花》。

大家看,秋天来了,校园里花香四溢,书声朗朗。老师们兢兢业业,全心从教;同学们精神抖擞,潜心学习!学校一天天在发展,环境一天天在改善。身为来安中学的一份子,试问谁又能不为此感到自豪而欢呼?

但是,同学们想过吗?学校要发展,形象要高大,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你、我、他,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一言,我一行,才能塑造出学校高大、美丽的形象,每一位同学的举止言行展现的正是学校的品味,关系着学校的荣辱。行为的端正,习惯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品质的提升,正是文明的一种进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满怀憧憬,我们充满激情,我们追求成长和长大。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亲近文明,表现文明,实践文明,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爱学习的人。他总是对知识充满渴望,在课内课外都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爱提问题、不怕困难。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讲礼貌的人。礼貌用语在他嘴边,远离污言秽语,他懂得要想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因为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同样重要。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人。他会自觉维护校园环境,不会随便买零食吃,因为他懂得随便买零食既浪费又不利于健康,他更不会乱丢饮料杯、面巾纸、塑料袋、纸片,而且会动手捡拾纸片等,因为他懂得环境是大家的环境,把美好留给他人和自己。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爱护公私财物的人。他爱学校的一草一木,%20不会践踏草坪,不会乱涂乱画,更不会踢门、浪费水、电…..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遵守纪律的人。他会将自己的物品摆放齐整,会自觉排队就餐,不会大声喧哗影响别人的学习,会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他会尊敬师长和友爱同学,关爱身边的人和事,不会与同学吵架、搞不团结,他会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导…..

同学们,让我们拭目以待,全体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做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吧。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礼仪人。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吧!

谢谢大家!

少年孔子“礼仪之邦”好学知礼

俎和豆,分别是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两种礼器。所谓“俎豆之事”,指的就是祭祀礼仪之类的事情。

孔子周游列国时,卫灵公曾把孔子请到卫国,并向他请教列兵打仗的事情。而孔子却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大意是,你要是问我祭祀礼仪的事情,我还能回答一二,但你若要问我列兵打仗的事情,我可就爱莫能助了。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学习礼仪的软文,文明礼仪伴我行,校园常开文明花

孔子不愿谈论列兵打仗一事,是因为他不好战,反对不义的战争,我们在此就不深谈了。但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相当注重礼的。其实,早在他幼年的时候,母亲颜徵在就督促他学习各种礼仪。每当家中举行祭祀活动的时候,年幼的孔子也在母亲的要求下参与其中。或许是天性如此,孔子对这些枯燥的知识一点也不抗拒,反而很高兴地接受了。五岁时,他就已经知道该如何正确地摆放各种礼器,以及每种祭品应该放在哪种礼器里了。

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玩过家家,有人扮演爸爸,有人扮演妈妈,还有人扮演孩子,特别有意思。你知道孔子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吗?是模仿祀。孔子就像个小大人似的,把家中的礼器拿出来,按照正确的顺序摆放好,然后用泥巴捏出各式各样的祭品,将它们一摆在礼器中。接着,他还会用泥巴捏一个小香炉,再折一根草茎插在上面。准备完毕,他便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摇头、作揖、行礼等。有时候,他还会叫上三五个小伙伴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看到儿子如此热衷“俎豆之事”,母亲颜徴在感到十分欣慰,就是发现儿子不小心弄脏了衣服,她也不会严加指责。后来,为了让孔更好地学习礼仪,她还专门去市场上买来了礼器,给儿子当玩具。其苦用心,可见一斑。

在母亲的鼓励下,孔子也经常到别人家中观摩祭礼,为的是积累多的礼学知识。每次观礼归来,他总会得出一些见解。有一次,他看某家人祭祀时,竟设置了两张祭桌,桌上摆满了祭品。对此,他的看是,家里如果富裕,多摆放一些祭品倒也无可厚非,但是祭品过多就于浪费,这种做法并不妥当。

还有一次观摩祭礼时,他发现前来参加祭礼的人们一直在说笑,没有一点肃穆的样子。他对此颇为不满,认为人们参加祭礼时,保持肃静是最起码的要求。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曾说过“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与“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这两句话,想必这两种观点正是来自年少时的观礼经历。

当然,孔子对礼乐文化的这份热情,与祖辈的遗传、母亲的教导不无关系,但是,这其中也有环境的影响。孔子所在的鲁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这里保留着大量的西周礼乐制度,充满了浓厚的学礼学乐之风。

总之,年少时的礼学启蒙,在孔子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促使他继续向更远的目标前进。

TAGS: 常开  我行  礼仪  文明  来安  同学  校园  晨会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