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6个,衢州3位手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2022-01-16 20:06:16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6个,传统手工技艺受到冲击。作品跟不上市场变化,手艺缺乏传承人,何去何从?这是许多手艺人面临的困惑。困境中,有人依然坚守,有人尝试创新,寻找突围的路子。近日,记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6个,传统手工技艺受到冲击。作品跟不上市场变化,手艺缺乏传承人,何去何从?这是许多手艺人面临的困惑。困境中,有人依然坚守,有人尝试创新,寻找突围的路子。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三位传统手艺传承人。

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6个,衢州3位手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杜梦生: 播下“希望的种子”

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6个,衢州3位手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年过不惑的杜梦生,是“省级石雕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杜梦生自幼喜爱作画,从16岁开始与雕刻结下不解之缘,已数不清有多少块顽石,经其巧手雕凿,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鸟兽、意境悠远的山水、端庄灵动的佛像。

坚守传统文化的事例6个,衢州3位手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将灵气凝聚在刻刀中,让自然万物的美好,绽放于一块块石头上。一直以来,杜梦生用心雕刻,多个作品得奖,他也获得了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拔尖高技能人才、省优秀文艺人才等荣誉头衔。

杜梦生专注于手中的这把刻刀,精研衢州黄蜡石的雕刻技艺,经常寻找石头内在的“灵魂”。但是,拿起一块石头就心无旁骛的杜梦生,也很关注市场上的变化。他对记者说:“雕刻市场的现状前景,手工艺人的生存困境,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这几年,衢州的同行在这方面的感受非常深,我们聚在一起时,经常讨论这个问题。”

衢州黄蜡石收藏市场有过一段好时光,也吸引了一些年轻人拜师学习石雕技艺。如今市场趋冷,一些石雕师傅迫于生存压力,只能把这门手艺当作副业。

杜梦生的几个“80后”“90后”徒弟,都是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但他们有的去办厂,有的开起了小店。“偶尔会接到老客户的零星单子,帮他们雕刻几件作品。”在市区开店的周国栋对记者说,尽管现实不容乐观,但他们依然坚守着,每日有空就磨炼自己的雕刻技艺。

“以前,一村一镇的消费需求,就能养活各行各业不少手艺人。现在呢?一个市的消费需求,也难养活几个手艺人。时代在变化,对手艺人的谋生技能,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杜梦生说,手工被机器所替代,许多老行当渐渐消失。进入智能化时代后,这一趋势还在加速,比如机器雕刻和3D技术的融合,对手工雕刻师傅的生存空间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

“在广东、福建、云南等地,机器雕刻批量化生产,大幅压低了石雕、玉雕等工艺品的成本和价格。他们运用网络营销,进行品牌化经营,产品有牌子有设计,迎合新一代消费者的喜好,席卷中低端雕刻市场,留给手工雕刻的余地越来越小。”杜梦生说,目前,高端市场是留给手工雕刻的最大舞台,这也意味着,雕刻师之间的技能竞争,从县市走向了全省乃至全国。“大师级别的名家,创作的雕刻艺术品依然非常值钱。但是,能够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更多的人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想办法谋出路。”

杜梦生和衢州同行,尝试了许多办法。首先是改变单打独斗的现状,成立了衢州市珠宝首饰行业协会,邀请同行加入并集思广益,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一个人埋首雕刻,更适合于精品创作。更多作品需要同行协作,同样都是雕刻师傅,有的人擅长出坯,有的人擅长抛光。”杜梦生说,同行合作能够发挥各自长处,在保持作品水准的基础上,降低创作成本。

杜梦生投资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衢州市雅研工艺品有限公司。他积极改变创作风格,主动迎合新一代消费者的喜好。“不能只创作弥勒佛、观音之类的作品,还应该开发年轻人喜爱的动漫形象作品,传统手工艺术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杜梦生说。

杜梦生还和同行们通过微信、抖音等网上平台,展示衢州石雕作品,拓宽作品销售渠道。他还创办过个人工作展览室,免费对外开放,宣传和弘扬衢州工艺特色和人文文化。近年来,杜梦生工作室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衢州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江山职教中心开展校企合作,开展石雕实训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教学500余人次。杜梦生说,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爱雕刻技艺,播下“希望的种子”,自己也能了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特征,并融入到作品创作当中。他还通过网络开班教学,向3000多人传授衢州黄蜡石、砚台石知识和雕刻技艺,提高衢州石雕文化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外地客户,为行业突围积蓄能量。

杜梦生说,他依然想把雕刻做强做大,他要用自己的一腔热情,鼓舞年轻手艺人,一起将雕刻手艺传承下去。

毛春良: 抖音“粉丝”近万的“守艺人”

常山县青石镇湖头村57岁的老篾匠毛春良,戴着老花眼镜,手上长满老茧,剖篾、刮薄、抛光、上漆、编织,干起活来,手艺娴熟无比。他创新竹编技法,每天劳作10多个小时,日均编织3厘米,编出十米多长的古代名画《大明盛世》,喜获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工艺美术银奖。

毛春良是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许多作品承载文化记忆,竹编纹路细腻且质感厚重。让记者有些意外的是,他还是一个玩转手机APP的“网红潮人”。

毛春良在抖音号“春工良匠”发了248个短视频,不到一年时间,获得9415名“粉丝”关注、3.6万个点赞;他每周在微信朋友圈“花样晒图”,琳琅满目的竹编书画、造型古色古香的竹编器具,让人眼前一亮;他身着传统服装,自编自演唱道情,深情赞美家乡的山山水水,是衢州市曲艺家协会会员;他受邀参加民间工艺作品展览,作品多次获奖,与省内外民间工艺大咖同场交流,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用手艺“编织”出别样人生的毛春良说,他准备用竹编技艺再编织名画《五牛图》,但是进度有一些耽搁。最近他一直在工地上建造“竹建筑”,从他发在微信朋友圈的照片看,这是一个挺辛苦的体力活。“搭建竹篱笆、竹建筑,一天工钱350元,一般都是开农家乐、民宿的人请我去干活。”毛春良说,有手艺在身,吃碗饭总是不成问题的。

位于湖头村的常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保护基地,大门口还有一块牌子是“常山县竹间堂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毛春良把这些年创作的竹编艺术品,集中陈列于此,把厅堂布置得典雅别致。

作品、展品、商品,许多老手艺人或非遗传人,都面临这三大步的跨越。作品获奖了,就有机会受邀参展大大小小的文化展会,可最后要变成商品却并不容易。毛春良一直在尝试着跨越这一步。许多人喜爱毛春良的作品,是因为他的作品能与时俱进,并不是纯粹的“老古董”。比如,他为旅游景点、民宿量身定制竹编微信、支付宝收款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嘀”一声,收款页面就应声跳出来,既好看又实用。如此精湛的技艺,让民间工艺大咖也啧啧赞叹。

成本低廉的机器制作,席卷了众多行业,纯手工的艺术品,只能比拼文化艺术内涵。如果比拼成本,仅按一天工时费二三百元来计算,手工的价格肯定比机器编织的要贵得多,价格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网上喜欢、点赞我作品的人非常多,买的人却不多。有一件8000元的作品,折价卖了5000元。”毛春良说,今年他家卖了2万元的胡柚,在工地上建造“竹建筑”,这才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最近,毛春良制作了一个视频发在朋友圈,视频上说,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因手艺或许会失传。在抖音上,毛春良收了两个外地徒弟。“有一个是幼儿园老师,喊我师父。有人喜欢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教。”

“以后打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毛春良最后告诉记者。

郑志辉: 传承剪纸艺术的“引路人”

在市区荷五路99号的柯城区草根非遗文化艺术馆,“柯城剪纸”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郑志辉成了“孩子王”。每逢周末,一些小学生就来到这里,学习剪纸、葫芦丝、书法、国画、珠算和少儿编程等。

“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和认真学习剪纸的模样,我的心情就特别愉快。”郑志辉说,公益性的剪纸教学,从暑假里就开始了,已培训小学员上千人次。

郑志辉从6岁开始跟奶奶学习剪纸。近40年的孜孜以求,最高一年获33个奖项,一馆剪纸藏品,展示民俗记忆,记录匠人心路。

骤然回首,初心仍在。郑志辉说,他现在最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自己儿时学艺时的那份温馨快乐,仿佛又从心底缓缓流淌出来。

一把剪刀在纸上记录那些即将逝去的风情习俗,让孩子们看见衢州过去的模样。正是源于这样的情结,郑志辉一直在普及推广剪纸,上公益课。他说,不少孩子通过学习剪纸,学到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孩子的观察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耐性也得到培养提升。“有几个从幼儿园开始就跟着我学剪纸的孩子,现在的学习成绩很优秀。”郑志辉说。

领略探究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让更多的孩子喜爱剪纸,郑志辉愿意给孩子们当一名引路人。在此过程中,他也需要通过其他项目,来维持草根非遗文化艺术馆的生存发展。“其实单靠剪纸是不容易维持生活的,传承一份文化同样需要经济托底。”郑志辉坦言。

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逐渐被更多的年轻人所喜爱,郑志辉相信自己的坚持,终究会看到一个更好的前景。“在古城双修的总体规划中,我看到了非遗文化的展示项目进一步得到落实。”郑志辉说,政府如果把分散在全市各地的众多非遗项目,征求非遗传承人的意见,做一番选择,集中展示在古城某处,可以方便游客观赏、学习,让游客感受衢州的“好听、好玩、好吃、好看”,增强景点文化品位。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