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2022-02-03 11:37:14 推广营销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一)在网上看到很多人问这个问题假借字:「骗人」的「骗」字为何从「马」?我看到各种五花八门解释,不外乎从「马」和「扁」两个偏旁联想臆测,比如:所谓的“骗”字,就是你被马扁了一下,马跑的多快呀!【骗】,

(一)在网上看到很多人问这个问题假借字:「骗人」的「骗」字为何从「马」?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我看到各种五花八门解释,不外乎从「马」和「扁」两个偏旁联想臆测,比如: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所谓的“骗”字,就是你被马扁了一下,马跑的多快呀!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骗】,从字面上讲,马跑偏了,马没在正道上,走了偏道,也就是说财物没在正常的道上,财物偏离了方向,会意出:财物被骗走了,被骗了。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其实,正如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先生所云:「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言中概念大部分没办法用「象形、会意」的办法造字,就只向声音妥协,采用「假借」办法来记录语言:也即借用一个同音字。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假借字如「其、然、之、乎、者、也、我…….」,千万不要从从「象形、会意」途径取揣测臆断。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汉字「假借」之后,如果职务过多,影响记录语言的准确性,就会添加「形部」,就形成了「形声字」,遂产生分化。比如:「其、箕」、「然、燃」都是假借产生的分化。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骗」字跟众多从「马」的汉字一样,造字本义跟「马」有关,「扁」是声符,本义是「跃上马」。表示「诓骗」之「骗」就是「假借」。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二)「騙」和异体「騗」出现得很晚,就我看到的资料,「騙(騗)」字始见于唐代字书《一切经音义》,在南北朝-隋唐代文献中,「骗」字都是表示「跃上马」。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一切经音义》有两个版本: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7世紀僧人释玄应版本《一切经音义》收录「騗」字,引南北朝文献《纂文》释为「跃上马」: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8世紀僧人释慧琳版本《一切经音义》收录「騙」字,引同时代的文献《字略》也释为「跃上马」: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后来,「骗」的「跃上马」引申出「骑、跨越」的意思:

假借字,咬文嚼字:「骗」字为何从「马」?

大约在宋代以后,「骗」才被假借表示「诓骗」之「骗」:

以上书影皆引自《汉语大字典》:注1

《故訓匯纂》一书所引得文献最早为南北朝的《玉篇》:

注2

所以,大致可以说「骗」字始见于南北朝隋唐时代。

明代的《正字通》、清代《康熙字典》很明确指出「骗」借为「诓骗」字:

注3

注4

王力先生指出「骗」的本字为「谝」:

注5

近人沈富进所编的台语韵书《汇音宝鉴》也认为「骗」的本字为「谝」:

注6

这种说法应该可信,「谝」字出现比较早,在先秦经典有这个字,《说文》也有收录,释为「巧言」也:

《说文》:諞,便巧言也。从言,扁聲。《周書》曰:善諞言。《論語》曰:友諞佞。

那么,历时的看,「谝」和「骗」也可以算是一种「通假」,在文字学中,这种现象一般称为「本有其字的假借」,也就是本来有专门的造字,还要去借用同音字。

书影引自《文字学概要》,注7

为什么有本字,还要去借其他的字,其实原因多样复杂,我举「本有其字的假借」最常见的两个例子:

「球」「足球」的「球」,本字为「毬」,但还要去借用同音字「球」来表示,「球」是「斜玉旁」,本义是表示一种「玉器」。

注8

「草」「草木」的「草」,本字为「艸」,但是要借用同音字「草(zao3,精清旁纽,幽部叠韵)」来表示,「草」的本义其实是「草斗」,也即「栎树的果实」,「草」被借走不归,就又造「皂」字来表示本义,而「艸」字反而渐渐废失。

注9

可见「本有其字的假借」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将错就错,积非成是」,然后渐渐「约定俗成」。

因为古往今来的汉字使用者,不可能人人是水平很高的学者,有些「俗人」偶尔忘记「本字」,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久而久之,假借字成了通行字,本字反而渐渐不通行。

所以《正字通》、《康熙字典》上释「骗」说「俗作诓骗字」,其实正字是「谝」,但已经形成用字习惯,「骗」反而比「谝」字更常用,也就将错就错。

(三)好,经过以上考证,最后再给一个总结:

汉字「骗」大约始见于南北朝——隋唐时代,「骗」是一个形声字:从「马」,「扁」声。本义是「跃上马」,「扁」不参与表意。

宋代以后,有些「俗人」用「骗」字来代替「谝」字使用(二字读音相同,同为「滂」纽,「线」韵),渐渐约定俗成,本字「谝」渐渐隐匿,假借字「骗」通行。而「骗」的本义也被假借义占据。「骗、谝」和「球、毬」、「艸、草」一样,都是属于所谓的「本有其字的假借」。其实,这种现象古往今来都在发生,好比简化字「胜」,其实本义「肉腥味」,被借用称为「勝」的简化字。文史研究讲究一个「若断必征」——下某个结论,不谈要「字字有来历」,起码要有一定的文献依据,或者在以某个「自明」的前提进行合理的推论。

张口就来什么「骗」是「被马扁了一下」、「马跑偏了」,这种想当然的就认为,是文史领域的大忌。

———————–

参考文献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1987),《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湖北辞书出版社,页4862宗邦福等(2003),《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页2547「骗」——《异体字大字典》,form:}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