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2022-02-03 11:43:59 推广营销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我看到了小说所写的底层生活和底层所看到的历史。这是一幅壁画,一幅巨大的壁画,而且是被一个小人儿看到的壁画。人们说奥斯卡是20世纪的产物,我认为他拥有两个非常当代的个性铁皮鼓:拒绝和抗议,有力到能使玻璃

我看到了小说所写的底层生活和底层所看到的历史。这是一幅壁画,一幅巨大的壁画,而且是被一个小人儿看到的壁画。人们说奥斯卡是20世纪的产物,我认为他拥有两个非常当代的个性铁皮鼓:拒绝和抗议,有力到能使玻璃破碎(尖叫声)。——导演施隆多夫

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铁皮鼓》改编自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导演施隆多夫是著名的“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四位大师之一,该片获得第5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第3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以两次世界大战的普鲁士的但泽为背景,并且以主人公奥斯卡的视角(偶尔切换客观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世界与内心矛盾,以及他是如何用“拒绝长大”的方式逃避现实世界。

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如今重温这部影片,那个破旧的铁皮鼓和奥斯卡振聋发聩的尖叫声依旧让人难以忘怀,整部影片的主题也具备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暂且不谈其中深藏的社会隐喻,而是聚焦于主人公奥斯卡身上,他的行动线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

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母亲与父亲、表舅之间的畸形三角关系,让奥斯卡拒绝长大;奥斯卡与父亲、玛利亚组成新三角关系,让奥斯卡逃离家庭;马戏团遇知音,梦丝维塔让奥斯卡遇到短暂爱情,重识自我;随着亲人爱人的相继离开,奥斯卡与自己和解,重新“长大”。那么,在这几个重要的人生经历中,奥斯卡面临着哪些困境,如何应对这些残酷的现实,又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与命运变迁呢?透过奥斯卡的经历,对我们的现实有何启发?

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残酷的:奥斯卡拒绝长大的心理原因在于母亲与父亲、表舅之间的畸形三角关系影片以主人公奥斯卡的视角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外祖母烤土豆的时候救了正在逃亡的外祖父,二人渐渐生情生下了奥斯卡的母亲安娜,安娜和青梅竹马的表哥杨·布隆斯基相爱,却嫁给了杂货店商人布尔弗雷多。1924年一个大雷雨的夜晚,影片的主人公——奥斯卡,降生了。在他三岁生日宴会的时候,他得到了铁皮鼓,由此也暗示了奥斯卡不同于其他小孩的命运转折。

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奥斯卡的存在,并没有改变母亲与父亲、表舅之间的三角感情。我们可以看到,奥斯卡是并不讨厌舅舅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关系很融洽,他见舅舅时脸上露出愉快的表情便可以说明。然而,一切美好都在这一天破碎了。

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大人们在打着纸牌,奥斯卡本想躲进外祖母巨大的裙子里面寻求安全感,却被父亲制止,于是他亲眼目睹了母亲与表舅的调情。这对于三岁的奥斯卡来说,他幼小单纯的心灵是难以接受的,这给他带来了强烈的道德观念上的冲击。于是他走到地窖,一层一层地数着楼梯,随着这重重的一摔,奥斯卡彻底将自己与成人世界隔离开来。

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陪伴母亲进城去办私事,他跟踪母亲,却发现母亲和表舅约会。此时的奥斯卡明白,母亲并不仅仅是带自己出来玩,于是他用失去理智惊声尖叫,玻璃碎了一地的同时,他原本就脆弱的心灵更是不堪一击,他试图撕裂这个成人世界现有的平衡。奥斯卡原本以为,当身体不再长大,内心便可以逃离那个残酷的现实成人世界,事实证明,这种反抗是无力的。

铁皮鼓,《铁皮鼓》:奥斯卡拒绝长大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挣扎与命运变迁

母亲安娜在表舅面前的神采飞扬,与在父亲面前的形成鲜明的反差,奥斯卡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母亲在得知自己怀了表哥孩子之后,不知道怎么处理孩子,于是原本不爱吃鱼的她,疯狂吃大量的鱼,来者不拒,自虐而离开。

在这段三角关系中,母亲的角色无疑是可悲的,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但是她并没有扮演好自己母亲的角色,经营好自己的婚姻,也没有对命运的抗争,这就给奥斯卡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母亲之死,终结了母亲和父亲、表舅之间的三角关系,但这种畸形的原生家庭带给奥斯卡的影响却仍未结束。葬礼上,奥斯卡为母亲敲着手中的铁皮鼓,他的眼神一改往日的执拗,浮现出悲恸与哀伤。远处教堂的钟声响起,也预示着奥斯卡的人物命运即将发生变化。

不平等关系的爱情并不长久:奥斯卡与父亲、玛利亚组成新的三角关系,三岁身体十六岁心理年龄的他并不能给玛利亚带来“幸福”,奥斯卡在心灰意冷下逃离这个破碎不堪的家庭母亲和表舅的相继离世,让奥斯卡的生日趋于平静,但是仆人玛利亚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静,并且组成了新的三角关系。父亲忙于工作,留下玛利亚照顾奥斯卡,两个人之间渐渐有了交流。有一天,玛利亚正在擦楼梯,奥斯卡从洗手间出来。

玛利亚:“你多大了?”

奥斯卡:“16岁。”

玛利亚:“真是不可思议,我也16岁。”

奥斯卡虽然有着3岁的身体,但是他已经16岁了,心理年龄上已经进入了成人世界。他发现玛利亚身上有很好闻的味道,并且和玛利亚有了感情,就在我们以为奥斯卡能够和成人世界和解的时候,现实又给奥斯卡上了残酷的一课。

某一天,奥斯卡竟然看到玛利亚和父亲在一起窃窃私语,玛利亚成为奥斯卡的继母,还生了弟弟,奥斯卡心里明白,这个“弟弟”其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奥斯卡也知道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自己并不是父母的爱情产物,他的亲生父亲就是表舅,如今弟弟就是自己的孩子,双重讽刺,也更加强化了父亲愚蠢、执拗与懦弱的人物形象。

那么玛利亚为什么没有选择奥斯卡呢?我想,在玛利亚的眼里,奥斯卡始终是个侏儒,她并没有将他与成人世界划等号,而奥斯卡的父亲即使存在性格上的缺陷,但是能够给她一个家庭的名分,以及社会的认可。这种根本不对等的爱情关系,让奥斯卡失去了对爱情、对成人世界的信任,于是,他逃离了这个无法属于他的家庭。

马戏团遇知音,梦丝维塔让奥斯卡遇到短暂爱情,也让他重新认识自我,他清醒的知道自己只是需要她,而不是真正的爱她这里,要提一下前面的一场戏,父母带奥斯卡看马戏表演,奥斯卡才知道侏儒这个群体。当演出结束之后,侏儒贝贝拉找到奥斯卡,邀请奥斯卡加入表演团。

奥斯卡:“我宁愿当一个观众,只把我的本领在暗中施展。”

贝贝拉(语重心长):“像我们这样的人,必须去表演,去决定事情,否则别人就会去干。人类总是要找到自己的存在的。”

这让奥斯卡有了同类的归属感,这样的弱势群体靠着自己的能力活在世间,奥斯卡还不能将自己与他们彻底归结为一类人。这让观众感受到了侏儒这个世界,相对于普通承认世界的孤独与渺小。

奥斯卡逃离家庭之后,开启了新的演艺生涯,也有了新的恋情,恋爱对象便是同为侏儒的女演员梦丝维塔。与梦丝维塔的同居生活,让奥斯卡原本在正常成人世界里所受的不公抛下,在侏儒世界找到了“平等”,从而使得他的心理走向真正的成熟与稳定。他不再总是失控地惊声尖叫,不再时不时地发泄不满与愤怒,不再执拗地撑起自我保护屏障。然而,这段幸福的爱情并没有持续太久……

女演员梦丝维塔死后,奥斯卡变得无精打采,他孤独地坐在车里,这时画外音响起:

“我不知道梦丝维塔的年龄,我只知道她的身上有香草味。”

多么熟悉的味道啊,这不就是奥斯卡曾经迷恋的玛利亚身上的味道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奥斯卡爱上的梦丝维塔不过是旧爱玛利亚的影子,理智告诉奥斯卡,他并不是真正爱梦丝维塔,仅仅是他需要她而已。但是,他仍然感激她,感激那些曾经的温暖。

人终究要和自己和解,才能与世界和解:奥斯卡亲手出卖了自己的父亲,加速了父亲的离世。随着亲人爱人的相继离开,奥斯卡与自己和解,重新“长大”奥斯卡离家三年之后,回到家中,跑向父亲的怀抱,享受着难得重拾的亲情温暖。库尔特也要三岁了,他将一个新的铁皮鼓送给弟弟(实际上是儿子),象征着叛逆精神的传承。然而,奥斯卡却亲手将父亲藏起来的徽章暴露,父亲慌乱之下将徽章放进嘴里,却遭受了重重一击。父亲生命的最后关头,空气变得安静,奥斯卡终于撕心裂肺地喊了一声“爸爸”。

母亲去世的时候,奥斯卡同样喊出了“母亲”,母亲虽然犯了错,但终究是自己的母亲,父亲再愚蠢懦弱,但毕竟是养育了他的父亲。奥斯卡的这一声呐喊,是他执拗逃避过后人性的复苏。他将铁皮鼓埋在地下,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库尔特的石头砸向奥斯卡的后脑勺,却让奥斯卡意外地重新长高。这里的奥斯卡才真正的与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残酷的,奥斯卡拒绝成长之后,发现不平等关系的爱情并不长久,和梦丝维塔的短暂爱情让他清醒的认识自己,人终究要和自己和解,才能与世界和解。影片中的奥斯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开启了一段新的未知旅程,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生活中的我们亦要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才能不停前进。

《铁皮鼓》利用人物夸张的表演,荒诞而非理性的手法,使观众感受导演施隆多夫对命运所作的深层次思考,从中感悟出生活的某种哲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在文学界、还是电影界,《铁皮鼓》的现实意义都举足轻重。

欢迎关注@悦读拾光电影,不定期更新影评剧评书评。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