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尖塔,宁古塔本来是清朝的“禁地”,后来怎么又变成“流放之地”呢?

2022-02-03 11:54:21 推广营销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宁古塔位于清朝的龙兴之地,在清朝入关之初,曾经颁布禁令,禁止汉族人民进入东北地区荒芜尖塔。但是,为什么清朝又逐渐将犯罪者流放到东北地区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一、险恶的环境才能体现出统治者的严厉惩罚清

古塔位于清朝的龙兴之地,在清朝入关之初,曾经颁布禁令,禁止汉族人民进入东北地区荒芜尖塔。但是,为什么清朝又逐渐将犯罪者流放到东北地区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荒芜尖塔,宁古塔本来是清朝的“禁地”,后来怎么又变成“流放之地”呢?

荒芜尖塔,宁古塔本来是清朝的“禁地”,后来怎么又变成“流放之地”呢?

一、险恶的环境才能体现出统治者的严厉惩罚清初的塞外号称荒微,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一地,更加是人迹罕至的荒城地带。宁古塔地处边远苦寒之地,可以有效的达到惩罚犯人的作用。宁古塔到京师,不过数千里,可是这几千里并不好走,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宁古塔地处未开化之地,林海莽莽,巨石挡道,穿行于原始森林之中,一开始连通往宁古塔的道路都没有,在原始森林里行走,树高遮日,不迷失方向也非常困难。并且在东北的茫茫林海中,野兽也很多,到了夜间,常常出来攻击人畜。沿路的驿站也非常少,找不到驿站的流人们只能生起火堆,拿着斧头来防卫野兽,胆战心惊。

荒芜尖塔,宁古塔本来是清朝的“禁地”,后来怎么又变成“流放之地”呢?

夏季的时候,一路上全都是沼泽、草甸,也就是现在的"湿地",在这样的路上行走,稍微不注意,人和马随时都有陷进去的危险。除了地形的险恶,还有毒虫叮咬人和马匹,马都不敢往前走。到了冬季,道路则更加难行,不仅冰雪封路,而且寒冷异常。

荒芜尖塔,宁古塔本来是清朝的“禁地”,后来怎么又变成“流放之地”呢?

荒芜尖塔,宁古塔本来是清朝的“禁地”,后来怎么又变成“流放之地”呢?

由于沿途驿站很少,人们只能根据驿站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何时出发。如果两个释站相隔七八十里,马走一天尚可到达,如行得迟一些必然要在路上宿营。如有要露宿者,必依山傍树,才能相对安全一些,但是不幸遇到雨雪天气的话也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虽然他们带着食物,但也只能简单喝点粥吃点干粮。所从这条流放之路的险恶环境也可以看出统治者的严厉惩罚的内涵。流人到达宁古塔地区,起初并不会觉得轻松。他们会发现这里常年数日,不见一人,这里荒凉落后,人烟稀少,与中原极其贫寒的农村相比尚且不足。而流人本就是戴罪之身,即使历经种种磨难到运了宁古塔,也必须承担各种劳役任务。他们要开畳荒地、建筑路桥,有的还要沦为官员的家奴,当牛做马,食不果腹。其中宁古塔流人大部分被安插到驿站、官庄、边台、军队中做奴隶和服役。

荒芜尖塔,宁古塔本来是清朝的“禁地”,后来怎么又变成“流放之地”呢?

荒芜尖塔,宁古塔本来是清朝的“禁地”,后来怎么又变成“流放之地”呢?

二、辽东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重建边疆自1616年后金建立开始,明朝与其进行了28年的战争。战争的主战场基本上位于东北地区,特别是辽东地区。因此辽东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荒芜尖塔,宁古塔本来是清朝的“禁地”,后来怎么又变成“流放之地”呢?

天命四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役、天命七年(1622年)的广宁之役后,“军民流入者,且二百八十万”。在残酷的战争下,辽东的居民有的死于战火之中,有的逃往关内,留在原地的人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沃野千里,有止无人”的荒凉景象。

1644年,清统治者决定入主关内,迁都北京,大批八旗士兵从龙入关。于是,东北地区不仅人口锐减,而且加上连年的战争,土地荒芜,城镇化为废墟。而东北的黑吉二地,更是人迹罕至,荒凉无比。宁古塔地区“弥望无庐舍,常行数日,不见一人”。在这种惰况下,清朝统治者为了恢复其兴起之地的繁荣面貌,以及增加清政府的税收,开始进行东北的建设工作。清廷根据这一需要,大量招募关内人民来辽沈垦荒,但是人民都习惯关内安定的生活,不愿意背井离乡,效果甚微,宁古塔地区也不例外。

在这种方法收效甚微的状况下,清政府修订律例,将东北作为流放的主要地区,并且强制将大量犯罪人员流放到关外,以补充劳动力,建设东北。

初期,流人大部分被流放到辽东的尚阳壁、盛京、还阳、铁岭等地区,而后逐渐向吉林、黑龙江地区转移。据统计,清初,流放到东北各地的流人达十万余人之多,而宁古塔地区满汉人口逐渐增加到五六千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颁布了流人修造城楼赎罪条例,有能力修造城楼赎罪的流人,可以减免罪罚。虽然清政府规定流人是终身不可以归还的,但是当时为了更大规模的建设国家,更改为流犯有能力之人可以造楼赎罪。而对于大部分没有能力认修工程的流人,奉天府尹张尚贤提议如果他们可以招募人民过来东北开星建设,也能赎罪。张尚贤的提议不仅论证了认工赎罪条例的正确性,而且也反映了重建辽东经济的迫切性。

康熙六年(1667年),随着辽东社会经济的恢复,州县的陆续设置,人口的日益增加,清廷废止了认工赎罪条例。此后,发遣辽东的流人逐渐减少,而发往宁古塔和黑龙江的流人逐渐增加。这也说明清政府国力恢复后,开始重视建设边疆地区。

三、沙俄加快了入侵的步伐,为了补充战斗所需黒龙江处于我国的边睡之地,与当时的沙俄紧密相连。十六世纪八十年代,沙俄军队开始向东扩张,侵略我国东北的±地。面对沙俄的不断侵扰,黑龙江各族人民英勇的进行抵抗,保卫自己的家园。

康熙初年,沙俄加快了入侵的步伐,不断侵扰达幹尔等民族,黑龙江边境地区的局势日益紧张。而东北边疆的人口很少,不足以抵御沙俄的进攻,为了补充战斗所需,作为抗俄基地的宁古塔地区就成了流人遣戍的重点地区。

因此从顺治末年,清廷就将部分流人发遣到宁古塔,以支援抗俄斗争。随着抗俄斗争的开展和深化,遣戍宁古塔的流人日益增多。流人进入了官庄为军队生产粮食,或者制造武器,支援前线战斗。有的直接加入军队到一线抗战,清廷命宁古塔将军调集身强体壮的流人进入军队,到前线抗俄。很多流人因此进入军队,如祁班孙、杨越和李兼汝等人也被征调,他们前往乌哪充当水兵。流人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民一起,为抗击抗俄侵略,巩固东北边疆,保卫祖国领主取得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