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子弟,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2022-01-17 17:43:37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秦腔,又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梨园子弟。在我国古代秦国时期,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所以称为“秦腔”。在我国早期秦腔演出时,演出者常常用枣木梆子的敲击作为伴奏,

秦腔,又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梨园子弟。在我国古代秦国时期,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所以称为“秦腔”。

梨园子弟,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在我国早期秦腔演出时,演出者常常用枣木梆子的敲击作为伴奏,所以秦腔又称为“梆子腔”,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也叫做“桄桄子”。

梨园子弟,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在秦腔戏曲基本成型之后,迅速流传于全国各地,又因为秦腔有着成熟、完整的艺术表演体系,所以对我国各个地方的剧种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秦腔主要分为两路:东路和西路。东路在山西成为晋剧,在河南发展为豫剧,在河北又发展从为梆子戏;西路成为梆子所以河北梆子、晋剧、豫剧这些剧目的鼻祖可以算是“秦腔”。

梨园子弟,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梨园子弟,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一、发展历程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堪称最早戏剧起源之一。陕西是秦腔的发源地,自产生后便很快就向东流传直至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江南各地带也随之被影响。

梨园子弟,秦腔在戏剧中是个什么地位?

到宋代以后,宋词大放光彩,文人雅士皆沉醉于词曲创作,秦腔也受到了宋词创作的影响,在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日臻完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秦腔著名旦角演员魏长生几度赴京师演出,尤其是演出滚楼一剧,引起了京城的轰动,其精湛的演技、动人的唱腔引得众人追捧,甚至由他引发了当时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剧种与昆曲的较量,并对京剧的产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京剧中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源于秦腔。

乾隆二十七年广州魁巷梨园馆碑记中,就有关于演唱秦腔的“太和班”的记载,由此说明秦腔很早便在湖北、湖南等地进行过演出,在清朝年间广泛传播于整个中国西北以及南部地区。

辛亥革命后,许多仁人志士移风易俗,与时俱进,在他们的筹措下,一个个新派的演出社团建立了。比较有名的是当时西安的易俗社。其宗旨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改良戏曲,救济贫寒兄弟”,新编了大量新戏,如《山河破碎》《一字狱》和《人月圆》等。

1912年,易俗社对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陕西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类似建制的戏曲团体。

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宁边区的秦腔艺术事业,在动荡的年代里却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秦腔剧团,同时也创作了大量反映阶级斗争题材的新剧如《好男儿》《中国魂》《血泪仇》都成了边区脍炙人口的唱段。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至20世纪80年代初,共达三百多个,其省属剧团有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甘肃省秦腔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青海省秦剧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猛进剧团。此外,各地还建立戏曲学校,为繁荣秦腔艺术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可称为秦腔研究的密集期。这一阶段的文献主要针对秦腔的起源与形成,秦腔的流传与分布,秦腔的声腔、音乐及艺术特色,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秦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流派1、地域声腔流派秦腔的发展因地域等因素而在唱腔风格上有着差异,秦腔“形成了渭水以北的同州腔、礼泉腔,渭水以南的渭南腔、周至腔,后来又演变成东府的同州梆子( 又叫东路秦腔) 和西府秦腔、西安秦腔三路。”

就陕西境内而言,亦有四路秦腔之说,即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汉调恍恍、中路秦腔。此外,有五路秦腔之说,即增加北路秦腔阿宫腔。

将陕西境内秦腔按地域进行流派划分,主要是以西安为中心进行称呼,也强调了各路秦腔之间的血肉关系。从唱腔特色看,它们之间共通大于分歧。但自中路秦腔艺术日益精细逐步壮大后,东西南各路秦腔有消弱乃至被取代之势。

就甘肃境内秦腔而言,清末戏剧家徐珂《清稗类钞》为之冠以“北派之秦腔”或“西秦腔”。20 世纪初甘肃秦腔基本形成以庆阳、平凉为演地中心的东路唱派,天水、陇南为中心的南路唱派,兰州、武威为中心的中路唱派。陕西秦腔精致的艺术表现对甘肃秦腔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行当名角流派秦腔史上早期已有魏长生的魏派和以扮相擅长的姚锁儿派、以唱腔擅长的樊小惠派、以表演技艺擅长的申祥麟派和兼有三者之长的岳色子派( 简称岳派、姚派、樊派和申派) ;。

晚清时,又有承继魏长生的陈雨农派等; 这些艺术流派既有创始人,亦有风格相近、志同道合的艺人。可知,师徒口传心授的承传方式为秦腔表演艺术流传的主要途径,表演艺术特色、绝技等借此得以继承。

3、剧团及组织流派清代陕西秦腔班社众多,演出内容主要为城乡庙会剧目,以须生戏为主,讲究慷慨激昂。

易俗社,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本为主,形成了“清新、秀丽、委婉、动听”的易俗社唱腔风格。

1914 年组建的改良剧社榛苓社,是秦腔史上第一所官办演出团体,以科班教育为主,所演剧目多为秦腔传统戏。

西安正俗社,在青衣旦角戏方面,贡献尤著,台柱李正敏所改良的青衣唱腔自成体系,被誉为“秦腔正宗”。

民众剧团,革命期以改造旧歌子和戏曲为途径,创作演出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戏,在革命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血泪仇》使旧秦腔变成了新秦腔”,在秦腔现代戏的推进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西北戏曲研究院( 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成为西北最有实力的演出剧团。该院秦腔表演艺术着意于秦腔艺术与时代的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风格,被称为“剧院派”。

三、艺术特色1、唱腔秦腔是在当地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高亢激荡,感染力强是其唱腔的显著特点,这也是与其曲区分的主要标志。秦腔的唱腔强烈急促、激越高昂,这一方面是因为秦腔都是用真嗓演唱,另一方面是因为秦腔发源于陕甘宁地区,有些当地的民间歌曲需要通过嘶吼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比如,秦腔花脸基本上是扯着嗓子嘶吼,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争破头”。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的唱腔分为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包括慢板、二六板、二倒板、滚板、箭板、带板等六种基本板式;彩腔又称为二音,常常用来表现激昂的情感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包括二倒板腔、垫板腔、慢板腔和代板腔四种类型。

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拖腔用安韵,板路和彩腔都可以分为欢音和苦音,欢音唱腔明快简洁、刚健有力,非常适合表现喜悦、兴奋、欢乐的情感。苦音唱腔深沉悲怆、哀婉苍凉、慷慨激昂,非常适合表现凄婉、悲愤、愁思等情感;其中苦音唱腔是最能体现秦腔特点的,也是秦腔最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体来说,高亢激越、感染力强是秦腔唱腔的主要特点,虽然彩腔均用假嗓来演唱,但在一幕剧中出现次数较少,大部分的演唱演员需要用真嗓。因此,秦腔有着明显的原始性特点,展现了陕甘宁的地域特点,也突出了当地人豪放、粗狂的性格特点,这种唱腔特点也是秦腔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用“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来形容它的风格。

2、语言秦腔最大的特点就是戏曲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 因其发音和吐字的差异而分为中路(西安秦腔)、西路(西府秦腔)、东路(同州梆子)、南路(汉调桄桄)。

各路秦腔的语言虽然有所差异, 但是却有一些共同特点, 即发音为“满口腔 ”,吐字生硬板正 ,语音铿锵苍劲 ,语气硬朗结实,语调高亢激昂。 这些特点较多地保留着上古秦声激越、昂扬的遗风。 这种语言与秦腔音乐相融合,共同形成了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的秦腔艺术声腔风格。

3、脸谱规范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四、表演技巧其道白要做到咬字清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韵味无穷,既帮助剧情的发展,推动情节的演进,又辅助表现人物的性格。

其做功,要做到手、眼、身、步的综合运用,以虚写实,虚实结合,把式要好,造型要美。如秦腔表现人物骑马行走的程式,是演员必修的手眼身步协调运用的基本功,分慢抖马、快抖马、单人抖马、四人抖马,还有抖全马、抖半马等。这些都是在抖马的基础上扩张、浓缩、发展变化而来的。

生旦净丑各行抖马套路相同,但是其身段略有区别。另外,因戏中服饰不同,如插翎子、带髯口、挎宝剑等,其骑马的身段也略有变化,在表演中力求做到造型准确,架势美观。

其打功,既可将古代兵器运用舞蹈化的方式处理,又要使翻滚跌打劲健有力,功夫要深、打功要美、效果要佳,要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现结合起来。这种特点往往被概括为“秦腔的写意美”。

三、自我思考和昆曲、京剧、豫剧等任何一种古老戏曲一样,秦腔这个发轫于陕甘,被当地中老年人视为精神支柱的文娱之宝,如今也逃脱不了衰败的命运,被越来越多元、繁华的现代文化产品所淹没,只剩下了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秦腔自身蕴含和弘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优秀美德,因此,传承和发扬秦腔,让其代代相传,成为当前不少人的共识。

首先,缺乏传承人2016 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倡议后,“戏曲进校园”活

动就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展起来,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并不是学了戏剧就能成为戏剧演员,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学。那为秦腔艺术积累一些观众也是可以的。

其次,新媒介传播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的传播让秦腔火了一把,秦腔一下子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新媒体传播下的受众依然是中老年观众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没有满足青少年的审美需求。其实很多青少年的回秦腔并没有什么概念。

再者,电影弥补认知缺憾接受美学认为受众的知识、经验等预置结构会影响其对文本的接受,秦腔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较强的剧种,因此其接受门槛必然也高,让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秦腔的人听秦腔有点不太现实。

大多数对秦腔大都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但电影却能弥补这一缺憾,虽然电影故事不一定完全和秦腔唱段是完全相同的故事,但表达情感是相通的,所以才能运用到一起。

2016年上映的反映西部风土人情的电影《血狼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影片高潮的时候男主角高吼一声秦腔,使秦腔和电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包括《秋菊打官司》背景音乐也用了秦腔唱段。

最后,青春版改编那如何让青年群体成为秦腔欣赏的对象呢?

青春版昆区《牡丹亭》引起了广大青年的热爱,同样的青春版《杨门女将》也轰动一时,那原因何在?

其实这与当代的青年亚文化有关,已经变成了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比如风靡一时的邓丽君换成了周杰伦,这就要求秦腔的改革不能只是遵从传统的审美原则,还要考虑观众的反应,以青年观众为指定目标的青春版更加能打动他们。

参考文献: [1] 陈彦.秦腔的历史兴衰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启示 [N] .人民日报,2011,10月:第24版.

[2] 寇涛.秦腔传统剧剧目研究 [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

[3] 贠佳钰.媒介背景下秦腔的新媒体传播样态及特点研究 [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8.

[4] 张健.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展演空间的感知与地方认同——以“易俗社”与“陕西省戏剧研究院”为例 [J].人文地理,2018,31(1):31-42.

[5] 王铭.秦腔流派与秦腔发展刍议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

[6] 贠龙军.试谈秦腔的艺术特色 [J].大众文艺,2016,35(2):112-118.

[7] 赵华.秦腔的崛起与发展 [J].人文天下, 2017,102.

[8] 胡娟.浅析“互联网+秦腔“的意义及影响 [J].当代戏剧, 2018, 2(12):35-36.

[9] 吉平.刘昭.秦腔在西部影视中的传播样态和传播策略 [J].当代戏剧, 2018.

[10] 李昆杰.秦腔艺术个性之我见 [J].当代戏剧, 2009, 3(22): 33-34.

[11] 赵丹红.浅谈秦腔唱腔的韵味 [J].当代戏剧, 2011.

[12] 陈永红.浅谈秦腔唱法技巧的发挥的运用 [J].青年人学家,2011.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